英中黃金時代壽終正寢
英國政府一反今年1月的決定,7月14日宣布,2027年前徹底排除華為參與5G網路,20日再宣布立即無限期中止與香港的引渡協議,代表英國與中國的黃金時代已壽終正寢,進入充滿變數的冷凍期。
英國對中國態度丕變,固然因為美國施予強大政治壓力,多位保守黨下議院後排國會議員推波助瀾也扮演重要角色,而中共在新冠肺炎初期隱瞞疫情,強行通過實施香港版國安法,在新疆迫害維吾爾族等行徑,使反中勢力快速在英國壯大。
今年1月英國政府宣布,高風險的供應商應被排除在5G網路之外,決定華為在英國5G的市占率不得超過35%,而且只能提供非核心的設備。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當時打的如意算盤是,確保英國推動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的5G計劃,實現2025年前英國全國皆有高速網路的競選承諾,同時不得罪交戰的美國和中國。
不過是半年的時間,情勢逆轉,數位文化媒體及體育部大臣道登(Oliver Dowden)根據「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CSC」建議,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英國電信公司不得購買華為5G設備,在2027年底前,所有華為的5G設備都必須被移除。他坦承此舉將使英國的5G計劃延遲2到3年,損失金額估計20億英鎊。
英國政府引用的理由是,今年5月美國發動新的制裁,華為將無法使用根據美國半導體科技生產的產品,情報單位認為,新的採購限制無法保證未來華為設備可以安全使用。
自英國決定讓華為參與5G計劃,美國始終沒有停止遊說英國改變心意,並以未來可能停止分享重要情報威脅,脫歐後的英國同時面臨新冠疫情對經濟空前的重大打擊,需要與美方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加上有50名國會議員近一年來不斷要求政府封殺華為,已成為難以阻擋的政治逆風,使強森必須改弦易轍與華為切割。
今天秋天國會將立法正式確定華為被移除參與5G網路,包括前保守黨黨魁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前脫歐大臣戴維斯(David Davis)、下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圖根達特(Tom Tugendhat)等人主張應儘早將華為排除,不該拖到2027年,史密斯甚至主張華為的4G,3G和2G設備都應一併移除。
立法過程恐有一番政治角力,若屆時反中情緒高漲,華為出局的時程表可能提前。
英國以國安理由踢除華為,同時曝露英國沒有具國際競爭力電信公司的弱點,需依賴芬蘭的諾基亞(Nokia)和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等外資企業替補華為,諷刺的是,這些公司的產品有部份在大陸製造,並非亳無國安之虞。
英國有劍橋、牛津等培養頂尖人才的高等學府,也創立過領先全球的科技企業,但多年來因奉行自由市場,先後被外資併購,例如1990年在劍橋成立的知名晶片設計公司ARM,2016年被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以234億英鎊併購,即為英國科技業的一大損失。
新冠疫情爆發後,英國經濟重挫,英鎊疲軟不振,唐寧街研擬法案防止國內重要產業被中國「趁虛而入」大量併購,面對未來接踵而至的科技挑戰,英國應有完整的長期戰略,避免因國際政局變動影響自身的國家利益和發展。
驅逐華為中止香港引渡
英中關係近來急轉直下,中國富爭議性的行徑也是要因。從去年底新冠肺炎初期中國隱瞞疫情,接著不信守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北京保證給予香港50年自治的承諾,剝奪港人的自由,加上中共在新疆設立集中營迫害維吾爾族,唐寧街質疑北京是可信賴的合作夥伴,人權律師出身的外相拉布(Dominic Raab)直言,英中關係已回不去。
7月20日拉布宣布中止與香港的引渡條約,並將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擴及香港,同時考慮針對迫害新疆維吾爾族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是英國對中國罕見的反制大動作。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隨即21日抵達倫敦訪問,與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及拉布會面,他高度肯定英國排除華為以及對香港採取的行動,主張聯盟國家應團結對抗中國的霸凌。
蓬佩奧也安排會見史密斯等支持反中的國會議員,提出跨國防堵中國惡勢力的建議,獲得與會者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國會跨黨派反中勢力在成功使華為退出英國5G系統後,恐還有下一波行動。
史密斯已提出英國應禁用中國抖音的海外版TikTok,認為這個app與中國的情報單位關係密切;反中議員們也主張禁止中國參與興建英國的核電廠,甚至檢討北京對英國高等教育的影響,目前有超過12萬名中國學生在英國大學就讀,帝國理工大學(Imperial College)等9所大學超過1/4的收入依賴中國學生,中國參與人臉辨識及加密技術的研究計劃,已引起關切。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自2010年派駐倫敦,任內中英關係從攀向黃金時代的高峰,現在跌落冰冷的谷底,他警告英國將為封殺華為、干涉香港事務承擔後果。北京擔心其它國家效尤,對英國採取報復行動恐難避免,歐盟等諸多國家正在觀望,若報復力道過強,中國在國際上將面臨更多的排擠與敵意,戰狼外交是否得宜,北京當局應三思。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居英國,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首發或轉載。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或原作者,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