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沒有崩潰的隱秘原因

張杰
2021-10-31
image
2014年12月3日北京的新舊兩種風格的公寓樓。(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是一個有挑戰性的話題。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中國經濟難以持續發展,正在走向崩潰。從現象上看,近來中國經濟的確很危險。就以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而言,其負債就高達近2萬億人民幣。其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巨大。香港《南華早報》9月29日引述高盛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總額已由2013年的16萬億元增至去年底的53萬億元。彭博社報導指出,這個金額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2%,且高於官方公布的中國政府尚未清償債務總額。

再次,中國老百姓負債沉重。去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布了一份針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涉及3萬多戶城鎮居民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調查報告。根據報告,中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已經在破產的邊緣。總資產最高的前20%家庭,其總資產占比達到了63%;前10%家庭的總資產占比達到了47.5%,而最底層20%家庭,資產占比僅為2.6%。換句話說,中國居民近一半的財富,是被10%的家庭牢牢占有着。56%的家庭是靠負債購買房產,而房貸占到家庭總負債的76%,而負債來源則以銀行貸款為主。這意味着,他們一旦違約,房子就會被銀行收走,變成赤貧,喝西北風。 

但問題是中國經濟至今並沒有崩潰。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經濟潰而不崩呢? 

專注於中國經濟研究的美國經濟學者葛藝豪不久前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走出對中國經濟的認識誤區》,提出了他的觀點。他指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電力緊張以及中國政府對互聯網公司的整肅,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擔憂。但對中國暗淡前景的預測是不正確的。 

他認為,恆大的債務危機源於政府去年開始的一項迫使房地產開發商減少債務的行動。「幾乎可以肯定,削減房地產業債務的努力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導致中國經濟增長變慢,但不會導致「雷曼時刻」,即一家負債纍纍的公司破產引發更廣泛的金融或經濟崩潰的情況。中國有龐大的儲蓄規模。」 

「困擾中國大部分工業地區的電力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努力減少對煤炭的依賴造成的。」事實上,中國的打擊行動要解決的是對大型科技企業的擔憂,而這些擔憂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同樣在努力應對的,儘管中國的做法非常專制。「中國永遠不會以一種讓純粹的自由市場主義者滿意的方式來運行本國的經濟。中國已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混合模式。儘管目前面臨很大的壓力,但中國經濟會繼續運行下去。」正如幾十年來所做的那樣,中國政府將繼續依靠政府指導和市場力量的結合:由政府來決定投資方向,由市場來決定日常結果。儘管中國有加強政府紀律約束的願望,但並沒有拒絕市場,因此活力將持續下去。 

總結葛藝豪先生的觀點,中國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導致了經濟的混亂和衰退,但它的目的是化解風險和政府擔憂,儘管採取了專制的手段。只要中國政府不拒絕市場,經濟仍將具有活力。如果將葛藝豪先生的觀點用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經濟不會很快崩潰上,應該說有一定道理。因為中國政府只要不採取極端手段,容忍市場存在,經濟不會很快崩潰。但如果他想說明,中國經濟將會繼續崛起則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他沒有注意到中國經濟的危機實際上源自它內部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和缺乏發展的動力,亟待政治體制改革。如果一個專制國家能夠成功管理市場經濟,那就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成功,但現實是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嚴重停滯,政府的行政干預並沒有促進經濟的發展,相反是在破壞它的運行。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經濟挺到現在呢?經濟學者何清漣的看法很明確,認為是美國強大的貿易需求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源頭活水。她指出:中美共享一條國際商品供應鏈:你在這頭,我在那一頭,無論怎樣分析,都不得不承認現實:美國的消費需求是「中國製造」的源頭活水。 

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24.78萬億元人民幣,較同比增長23.7%,貿易順差583.4億美元,同比增加2.2%。東盟、歐盟、美國、日本依次為第一、二、三、四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3.05萬億元,增長25.8%,占12.3%。其中,對美國出口2.29萬億元,增長22.7%;自美國進口7524.2億元,增長36.5%。中國對美貿易順差1.54萬億元,增加16.9%,這個數字高於東盟的3660.2億,也高於歐盟的7519億元,按匯率折算,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今年前8個月約為1170億美元,高居第一。 

「30年過去,中美之間早就形成了一條穩定的國際商品供應鏈。目前美國的供應鏈危機,就源於產業鏈嚴重依賴中國。中國製造需要美國的市場,而美國一時也找不到中國的替代物。」 

美國商界從來就沒打算放棄中國市場,這就是中國經濟雖然危機重重,但卻能挺到現在(包括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因素。10月22日《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披露: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華為供應商獲得113張出口許可,總價值約610億美元;中芯國際供應商獲得188張出口許可,總價值420億美元。儘管華為和中芯國際分別於2019年5月和2020年12月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和所謂「實體清單」。但這些出口許可是在2020年11月9日至2021年4月20日期間發放的。 

我贊同何清漣關於美國商界從未放棄中國市場的判斷,因為拜登的「競爭、合作和對抗」的對華政策已經表明了這一觀點,也就是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核心,不尋求衝突。美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自然希望發展與中國的貿易,這不影響它批評中國的人權和在南海的軍事對抗。但這個判斷局限於美國貿易的外部環境,然而中國經濟是否會崩潰還是取決於中國經濟自身。 

到底是什麼讓中國經濟潰而不崩呢?我的看法是中國經濟從來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政府一直在干預經濟,人治也沒有轉變為法治。所以,當中國經濟出現危機時,政府會以行政手段調配資源化解。

舉例而言,一個企業資不抵債,按理說在市場經濟國家就應該破產,但在中國破產很難,因為法院不受理,不願惹這個麻煩。企業破產法規定企業不能償付到期債務,債權人和債務人就可以申請破產,但事實上根本做不到。企業破不了產,債權人如銀行就會起訴企業,採取訴訟保全的方式查封企業的賬戶和資產。但企業會以社會穩定為由,要求政府責令法院解除查封。中國法院沒有司法獨立,只是政府的附庸,於是該企業就可以正常經營。至於眾多小債權人抗議,自然會有警察和保安伺候。此時,債權人成了弱者,債務人超越了法律,成了強者。 

更有意思的是,銀行作為最大債權人並不着急。如果該企業是國有企業則肉爛在公有制的鍋里,銀行並無責任,如是民營企業,有政府的維穩文件,銀行也可推責。而銀行的不良貸款有展期、借新還舊等方式讓它變成正常貸款。於是企業的危機就化解了。當然這是一個打引號的化解,實際上是延緩危機,最終將風險轉嫁到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存款上。所以,談中國經濟危機一定要聯繫政治危機,它最終會以政治危機的形式爆發。經濟危機會導致中國經濟衰退,就像一個人的衰竭一樣,當器官都運行不了,死亡就不可避免了。 

葛藝豪先生說中國政府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混合模式。儘管目前面臨很大的壓力,但中國經濟會繼續運行下去。」但什麼是混合模式,他沒有說。

何清漣說美國的需求支撐了中國經濟,但這只是中國經濟潰而不崩的原因之一。導致中國經濟潰而不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政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讓經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從而脫離經濟、法律領域。但問題仍然存在,並且演變為更加複雜嚴重的問題。就像中國政府面對恆大的債務,不是經濟救助,不是依法破產,而是要求恆大高管將自己的財富拿出來還債,否則監獄和刑訊逼供伺候。恆大許家印恐懼中國政府的迫害,可能會就範,但中國的憲法、公司法和物權法都被踐踏了。問題似乎解決了,但民營企業也只有跑路的命了。這就是飲鴆止渴,暫時止了渴,但毒性蔓延全身,久而久之,命喪黃泉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全文轉自北京之春)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