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浪漫悲劇:盛世轉衰幕後是美色誤國還是另有深因?(中)

清簫
2023-05-06  更新: 2023-05-16
image
(圖:Adobe Stock)

上期文章講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從相知、相愛、更愛再到忍痛割愛的曲折情感歷程,並對他們二人做了一個大致的評價。本期和下期會繼續聊三個話題:大唐盛世轉衰的關鍵原因和深層原因是什麼?假如沒有楊貴妃,大唐的命運又會如何?這段歷史給今人留下了哪些啟示?

其實很多人一直有個誤區,覺得楊貴妃是引發安史之亂及盛世衰落的禍源,但如果您真正了解正史,就不難發現,楊貴妃根本不該背大唐衰落的鍋;說她有責任,那也只是一小部分推波助瀾的作用。筆者認為,比唐玄宗重色誤國更根本的原因可以概括為:

安逸自負,重私輕公,親佞遠賢。

根源就在唐玄宗本人的心性變化上,即使沒有楊貴妃出現在他身旁,大唐依然難免快速走下坡路,因為他執政後期在事業上喪失進取心、在親手打造盛世後居功自滿、視自身利益優先於國家社稷,均是花天酒地、不復早朝表象背後的重要源頭。相由心生,在唐玄宗身邊扮演重要角色的楊貴妃、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符合了他心性所在位置,追根溯本在於他有漏有求。

那麼李林甫和楊國忠分別是怎樣的人? 在唐玄宗這面最重要的旗幟影響下,開元天寶年間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就要說到本系列的第二部分了:

2、盛世之下 危機暗伏

唐玄宗執政時期主要分兩個階段,前期開元29年,後期天寶15年。前期開元盛世可以說是整個唐朝乃至整個中華上下五千年最輝煌的時期。即使後期天寶年間唐玄宗怠政,出現諸多問題,但依舊是全盛時代的延續。

如果只用抽象官方的形容詞評價這一盛世,大家可能看後沒什麼感覺,所以我就列舉一些具體的例子、故事和數據。

先看看我們的詩聖杜甫在回憶開元年間的時候是怎麼描述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用白話概括說,那就是:即使是小城市也有萬家人口,農業大豐收,儲藏糧食的倉庫裝得滿滿當當。社會安定太平,沒有寇盜橫行。工商業也發達,四處都是熙熙攘攘的貨運車輛,絡繹不絕。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十分祥和。百姓們互相友善,沒有發生過重大災禍。政治清明,皇帝官員治國有道。

1
唐代國都長安(圖:Adobe Stock)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詩人的文學作品怎麼具備客觀說服力呢?那好,下面我們就用理科生思維看看當時社會有多繁華。

人口:

武則天統治落幕時,全國有3700萬人;經過唐玄宗勵精圖治約三十年,開元盛世過後,到天寶元年達到4890萬人。天寶年間依然延續了開元盛世的尾巴,社會經濟還在往前發展,到天寶末年的時候達到5288萬人。

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數遠遠不止這些,因為唐玄宗在位期間許多百姓為逃避兵役隱瞞人口,而且統計也不完整,估算天寶年間的人口頂峰可能將近7000萬人。那有人可能會問,7000萬人有什麼了不起呢?對比一下就知道了:500年後,全歐洲的人口才達到7000萬。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國古代,人口就是經濟實力的最主要衡量指標之一。

 

糧食:

經過開元年間舉國上下勤勞努力,到天寶年間,人均糧食量高達700斤;全國僅儲備糧食就高達一億石(唐朝一石等於現在的53公斤),相當於當時4年的糧食總產量。

 

商業:

杜佑《通典·食貨典·歷代盛衰戶口》記載了開元十四年時的盛況:「米斗至十三文,青(今山東青州)、齊(今山東歷城)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東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屬山西)、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涼府(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物價不高,說明百姓生活壓力不大,供應量能滿足需求量;商店、交通工具、餐飲業都很發達,不同地區之間生意和旅客往來都很便利,消費水平也欣欣向榮。

 

政治:

開元年間的唐玄宗勤政節儉,重德愛賢。他任命姚崇、宋璟、張九齡等賢才為宰相,《資治通鑑》評價他早期任用的宰相各有所長,人才濟濟:「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為了選拔人才,他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

舉幾個實例,方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當時的唐玄宗有多麼勵精圖治。

開元初年,唐玄宗為了選一個好宰相,經常思考到夜不能寐的程度;另有一例,唐玄宗不顧某些大臣激烈反對,毅然任命姚崇為相。姚崇這個人相當有骨氣,志存高遠,心繫國家社稷,不慕榮華富貴,還向唐玄宗提出十個條件,說如果不答應這十個條件他還不稀罕當宰相!他提出的條件包含要以仁政為先、不求邊功、宦官不能干預政事、國親不能擔任台省官(中央職官的其中一類)、杜絕租稅之外的給百姓施加的壓力、允許群臣都能進諫批評等。對於這些條件,玄宗都欣然答應了。

而在作風方面,開元二年,玄宗下令將許多珠玉錦繡放在一起一把火燒掉,向天下人做表率杜絕奢侈,於是在皇帝帶領下,開元初期整個社會上下均形成了艱苦節儉的風氣。

類似的故事和數據太多太多,不勝枚舉。總而言之,唐玄宗這個勤奮上進的老闆帶領一群優秀的經理和員工,在他曾祖父太宗貞觀之治的基礎上,修正了武則天篡政期間的弊政,艱辛創業,苦心經營,終於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國富民強,文治武功,物華天寶,太平盛世。加之老年又抱得美人歸,「名花傾國兩相歡」,可謂事業愛情皆圓滿,國事家事俱豐收。如果放到今天,那簡直是成功人士典範中的典範,偶像中的偶像。

然而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功成名就的時候往往是考驗最大的時候。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志得意滿,已經命李亨為太子、任李林甫為宰相、定高力士為內廷心腹、視楊玉環為新的意中人。他覺得公務家事都辦得差不多了,以後也基本上不用更換了,既然已經達到人生的最高點,還有什麼理想和目標呢?難道不該好好享樂嗎?從開元向天寶過渡的這一時期,他逐漸倦於萬機,居功自傲,追求自在逍遙的退休生活。

古代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圖:Adobe Stock)

天寶年間的唐玄宗從年齡來看確實該養老了,本身就是帝王,既然有這麼大的德和福分,那就享受唄。其實玩樂本身不是錯,玄宗從年輕到老一直都是活潑開朗的性格,而且他的玩也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朝文化的繁榮;但錯就錯在玩樂的同時出現了以下問題,而且每一個問題都是暗流涌動的危機:

1)國君重私輕公,驕傲自負,偏聽偏信,所託非人。

2)上層棄儉縱奢,引發社會風氣變化。

3)中原軍備鬆懈,軍隊腐化,府兵制瓦解。

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詳細解釋:

《出師表》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不變的規律。幾百年過去了,歷史一次又一次重演,而更令後人感慨的是,在開元天寶年間,親賢遠小和親小遠賢的巨大差距竟發生在同一人身上。

唐玄宗早期慧眼識賢相,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識賢也敬賢,每次姚崇和宋璟來晉見,唐玄宗都會恭敬地站起來相迎;他們離去時,玄宗還會離門相送。但後期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兩大奸相,尤其將政務託付給李林甫長達19年之久,相當於悄然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簡單評價李林甫和楊國忠,即:一個是有能無德,一個是無能無德。

先介紹一下李林甫,為何說他無德呢?我們今天有三個成語拜他所賜——「口蜜腹劍」、「吉網羅鉗」、「寒蟬仗馬」。李林甫為了討好皇帝,買通玄宗身邊的宦官妃子,進而掌握玄宗的喜好舉止與所思所想,待上朝時提前把玄宗想說的話脫口而出,就這樣靠媚上固寵。恰巧玄宗的心性也變了,變得愛聽花言巧語,厭聽逆耳忠言,就像癮一樣,「蜜」吃得越多就越想吃,越吃越覺得甜。李林甫還慫恿玄宗縱情聲色、肆意奢侈,不知不覺間樂而忘政。舉個例子,玄宗某次在東都洛陽舉辦大型宴會,詔令方圓三百里的刺史、縣令帶領歌舞樂隊助興,有個郡守為了討好皇帝,竟帶來數百名伎人樂工。當時有臣子批評這種行為,但李林甫卻跳出來為皇帝「辯護」,說什麼皇帝平時太辛苦啦,消遣作樂乃人之常情啦,潛移默化中就進一步滋長了玄宗奢靡鋪張的習慣。

別看李林甫口有蜜糖,腹內卻藏著利劍。他不光造謠中傷,設計引誘別人上當,更是嫉賢妒能,大搞一言堂,打擊異己毫不手軟。他重新啟用了武則天時期的酷吏政治,讓吉溫、羅希奭這兩個心狠手辣的人擔任御史,其實就相當於打手,幫他誣陷異己,製造冤獄,所以說「吉網羅鉗」。為進一步鞏固權位,李林甫還威脅諫官不要給皇帝提建議,以免有人在玄宗面前說他不好。他對這些諫官說「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久而久之,許多官員為了容身保位便不再進諫,玄宗就這樣一點一點被隔絕,越聽不到忠言,越容易陷入享樂之中。

但許多人會有個疑問,玄宗畢竟早期是個傑出的明君兼政治家啊,難道如此輕易被蒙蔽?他為什麼允許李林甫為相長達19年呢?歸結起來主要有三個原因:

1)李林甫城府極深,太懂得獨攬大權,討好玄宗,說話還都是拐彎說,所以具備一定迷惑性;

2)李林甫雖然人品低劣,學問淺薄,但工作能力強。比方說他推動了一連串政治軍事改革,完成了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化;《舊唐書》形容他工作方面「條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

3)執政後期的唐玄宗昏而不傻,他不可能一點看不出來,重點是因為他此時的心性已經下滑了,視私利為先公為後,所以只要李林甫不結黨威脅他的皇權,他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也可以利用李林甫與太子之間形成制衡。事實證明,確實是在楊國忠告李林甫結黨叛國的時候玄宗才對李極其震怒。

說起楊國忠,後來他當宰相時幾乎全天下人都討厭他。他跟楊貴妃有親緣關係,但並不近,只是楊貴妃的從祖兄。楊國忠年輕時是個酒徒賭棍,沒什麼文化,四十多歲仍然不成器。這樣的人怎麼會被選為宰相呢?許多人說正是因為楊貴妃。但事實上是楊國忠利用了親戚關係,而非楊貴妃主動請求提拔楊國忠。天寶四年,長安突然傳出消息說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楊家親戚大都隨之「雞犬升天」,而作為哥哥的楊國忠當時是被遺忘的,並沒有立即因為楊貴妃加官晉爵。恰巧他認識了同樣有攀關係需求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是章仇兼瓊「贊助」他進京去拜會楊貴妃。楊國忠雖然當時沒能拜見貴妃本人,但找到了貴妃的二姐虢國夫人幫忙引薦,之後玄宗才安排他做了金吾衛的一個小官。

楊國忠能夠步步高升到宰相位置,其實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唐玄宗。一方面楊國忠跟李林甫的套路差不多,花言巧語皆順皇帝的意,玄宗晚年愛聽這些話,自然愈發重視楊國忠;另一方面,玄宗那時個人享樂需要大量錢財,楊國忠的斂財能力很強,也符合玄宗的喜好和需求;第三點同樣是出於私利,楊國忠既是聽話的奴才,亦在朝廷中沒有威望,對玄宗權力構不成威脅。所以如果說楊貴妃因為和楊國忠的關係間接導致大唐走向衰落,邏輯上是牽強的。

畫
唐佳麗圖(圖:Adobe Stock)

掌握相權後的楊國忠比李林甫更差勁,李至少工作上井井有條,而楊不僅打破規章流程還亂指揮,同時專橫跋扈,貪污納賄,蠱惑國君;更令世人憤怒的是,他直接起到了逼反安祿山的作用。楊國忠看出安祿山有反心,出於私利多次提醒玄宗,但玄宗更相信安祿山,之後楊國忠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索性刺激安祿山造反。原本安祿山因念及皇恩不想立即起事,打算等待玄宗駕崩後再造反,但經楊國忠一激後提前舉兵南下。看到謀反成真的楊國忠居然還很開心,幸災樂禍,《資治通鑑》記載他當時「揚揚有得色」。

既然林甫國忠兩大奸相禍國如此嚴重,難道朝廷上下、宮廷內外沒有一人提醒玄宗嗎?想當初開元前期,朝中賢良如林,人才如雨啊。這裡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李林甫和楊國忠打擊異己,嫉賢妒能,專權跋扈,賢士人才流失相當嚴重,剩下的可想而知大多數都是寒蟬仗馬,玄宗已被這兩個奸相孤立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主觀上則是唐玄宗自身的問題。

譬如《資治通鑑》裡記載的一個場景,讀來讓人不勝唏噓:

天寶十三年的秋季,雨一直下個不停。玄宗擔心災情,問楊國忠今年的糧食有無大礙。楊國忠特意找了一株飽滿的谷穗給玄宗看,撒謊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玄宗竟信以為真。後來扶風太守報告當地水災嚴重並請求救助,結果楊國忠得知後,叫御史懲罰了這名太守。後來再沒人敢上報真實的災情。

但玄宗也並非完全沒有思考和反省之意。某天他問自己的內廷心腹高力士對淫雨不止有何看法,高力士回答說:「自陛下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臣何敢言!」可以看出,高力士可謂是鼓起勇氣說了實話。那麼玄宗聽後什麼反應呢?《資治通鑑》用了短短三字描述他當時的態度——「上默然」。雖然簡短,但包含的信息量很大——玄宗「默然」說明他清楚楊國忠的為人和能力,亦認同不該把國政託付給這樣一個人,對高力士的觀點他既不反駁,卻也無動於衷,這說明他此時內心麻木,早已迷失了真我與初衷,找不回當年那個銳意治國的自己了。知而縱錯,省而不改,聽而不動,何等悲哀!

1
陰雨連綿(圖:Adobe Stock)

不由得回想起《左傳》中的一句話:「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一個盛世應該是明君與賢臣配合下打造的盛世,若親佞用奸,縱然國力鼎盛,富貴繁華,也將脆弱不堪。

天寶末年的大唐如一艘漫無方向、船底破洞的巨帆,雖依然乘風破浪,卻在緩緩下沉。羅盤和掌舵出了問題,那船底破洞具體指的又是哪些事呢?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