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兵保台民意上升 或是香港推了一把

李濠仲
2021-08-30
image
香港景色(Photo by Chromatograph on Unsplash)

近日,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公布一份美國對中關係民調,其中在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軍是否應出兵保台的調查上,有52%美國民眾表示支持。這是該協會自1982年就此向美國人提問,第一次有過半比例民眾支持美國出兵協防台灣。

今年初拜登剛上任時,同一機構的同一問題,得到的百分比為41%,也就是短短半年,美國民眾支持美軍護台的比例就增加了11個百分點。假若回推到2014年,美國五角大廈公布中國軍力報告,提到中共或有能力在未來5到10年全面封鎖台灣時,那年調查結果,則僅有26%美國人支持美國出兵保台。 

就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長期調查,在美軍保衛台灣議題上縱有黨派之別(本次調查約有60%共和黨人支持出兵護台、民主黨50%,無黨派49%),但「美國民眾支持美軍協防台灣」比例所呈現出的趨勢,確實是持續增長(1982年時僅19%)。而一般來說,「美國民眾」的支持度其實也具有指標意義,否則近40年來何須一直追這個問題。 

今年5月,紐約城市大學教授Peter Beinart曾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嚴厲批評新任總統拜登的對台政策「魯莽而危險」。於此之前,他已表示不贊成民主黨去年將其政綱中的「一個中國」字眼去除,進而,他更反對拜登上台後,一連串看似低調、漸進地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因為那遠比美國從阿富汗撤軍還可能引發世界大戰,關鍵就在這會直接觸犯中國紅線,給中國侵台找到藉口。

中國找到藉口侵台是一回事,Peter Beinart認為一場災難性戰爭的癥結,主要還在於美國人並沒有保台的意志。他用以佐證的,就是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今年2月份的調查。他引民調數字說,就算有85%的共和黨領導階層支持美軍出兵保台,但即使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也只有43%表示支持(整體為41%)。而他認為,實際支持美國出兵的美國人只會更少。

Peter Beinart是在5月撰文,結果,8月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再發布民調,支持美軍保台的美國民眾比例就上升到52%。不待Peter Beinart再為文分析,只要重新看他原本寫的文章,其實就不難找到此民調上揚的原因之一。 

Peter Beinart當時反對拜登在對台外交關係上挑戰中國的「一中政策」,所持觀點是,承認美軍無法壓制中國並不是放棄台灣,問題在台灣人民要維護自由,卻沒有人承受的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維持清晰的「一個中國」,不要在對台外交關係上做文章。Peter Beinart通篇論述確實吻合美國「綏靖派」的觀點,他本人也不反對別人這樣歸類他,但他同時也提到,台灣這座島嶼無疑是一個關於民主成功且鼓舞人心的故事,「如果它落得和香港同樣命運,那將是一場巨大的悲劇」。這一兩年下來,正因為中國治下「自由香港」走向「專制中國」的急促變化和悲觀發展,便使得即使是綏靖者,也會油然而生「不應讓台灣落得和香港同樣命運」的表述。 

對美國民眾來說,西藏抗暴太遙遠,維吾爾人勞改教育太陌生(新疆種族滅絕之說是這一兩年才終於翻上檯面),唯獨香港的異常近在咫尺,多數人也更容易看得懂今天表象的背後,那個天際線媲美曼哈頓的東方之珠,是如何不斷往專制方向疾駛,成了赤手空拳無力抵抗的悲情城市。 

就在Peter Beinart執筆撰文批評拜登對台政策後,不過三個月內,香港情勢立刻又再急轉直下:《港蘋》五高層被以國安法逮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判刑入監;《港蘋》前主筆馮煒光避走英國前被拘;《港蘋》被港府凍結資金後停刊;香港修改《個資條例》,「起底」風聲鶴唳;歌手黃耀明遭控在香港立法會補選造勢現場演唱歌曲被逮;當初騎乘插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字樣旗幟摩托車的唐英傑,被依《香港國安法》判刑九年監禁;中共火速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並即時生效,美國駐港總領事再次召見在港美商,建議他們撤離香港;香港民主遊行示威重要主辦單位「民陣」被迫解散;曾在聯合國為香港人權發言的歌手何韻詩被中國執法部門關注;香港民主派最後一席立法會議員鄭松泰遭褫奪議員資格… 

美國人對香港的熟悉,來自過去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和與他國密切的交流往來,因此它的處境,比起其他東方城市/國家的動亂,更容易令一般人心有戚戚,那麼,當下美國人對美國出兵協防台灣的支持比例,會持續上升且首度過半,道理之一,或是美國人也清楚,若讓中共拿下台灣,下一步就是像Peter Beinart所稱「落得和香港同樣的命運」。可以說中共的治港模式,不是只有台灣人看在眼裡,它也一定程度決定了別的國家人民如何看待中國,「出兵保台」堪為美國人不喜中國的其中表徵,今天這過半比例,恐怕也是中國自己催出來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猜你喜歡

中國廉價門鈴威脅澳人安全

宋子玉  2025-01-23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