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澳洲大學需培養更多中國問題專家

黎辰
2023-03-12
image
(圖:Adobe Stock)

澳大利亞人文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發表了一份新報告,名為《澳大利亞的中國認知能力》(Australia’s China Knowledge Capability)。該報告借鑑了100多名中國研究專家的意見,提醒澳大利亞必須加強對中國的了解,並建議大學培養更多的中國問題專家。 

報告警告說,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專業認知能力正在下滑,澳大利亞大學每年只有屈指可數的中國研究學位的畢業生,而具備這一資格是對中國進行深入研究的必備的素質。 

報告稱,「中國研究」學位曾經培養了這一專業的人才,但現在提供這個學位的大學越來越少了。」研究發現,目前澳洲只有7所大學提供中國研究學位(含語言類),其中6所大學在2017年至2021年期間只有17名畢業生,平均一年還不到5人。 

報告稱,由於生源不足,大學逐漸放棄了中國研究的教學,用國際關係等一般學科取代了這個專業。「過去,澳大利亞規模較小的大學曾採取小班授課的方式,提供過優秀的中國問題教育,但現在小班授課不太可能獲得資金。」報告。 

報告認為,澳大利亞了解中國並與中國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依賴於在大學培養人才和開展研究,這樣才能對中國問題提供獨立的見解和信息。而目前,澳大利亞大學不具備這種能力。

該報告指出,澳大利亞發表的關於中國問題的英語研究論文數量排名第四 (僅次於中國、美國和英國),但發現澳大利亞在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文學、國家治理、政策過程和精英政治方面有很大差距。 

報告還發現,政府資助的機構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沒有大規模支持中國研究,自2010年以來,ARC對中國核心研究的資金一直在下降。 

同時,「自2009年以來,沒有針對中國或亞洲的有針對性的『特別研究計劃』,也沒有通過卓越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等主要計劃提供長期資金。」 

報告還發現,澳大利亞政府和企業沒有有效利用澳大利亞現有的中國研究專業人才。不僅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澳大利亞公共服務部門獲得聘用和晉升的華裔也非常稀少。該報告敦促澳大利亞充分利用這項「國家資產」,即大量母語為普通話和粵語的澳大利亞華人。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