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票房再奪全球第一,紅色「主旋律」能與好萊塢爭霸?

美國之音
2022-01-29
image
長津湖電影劇照(圖:public domain)

中國去年票房收入逾74億美元,連續兩年超越北美,榮登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其中逾8成票房來自本土電影,而且外國影片越來越受到排擠。去年,美國有4部全球熱賣的漫威電影未能在中國上映,原因可能和美中關係吃緊及中國觀眾不斷膨脹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觀察人士認為,中國產制的「主旋律」電影受到中共熱捧並不意外,但要向海外觀眾「講好中國故事」,甚至與美國好萊塢影業一爭全球霸主地位,得更具包容性。

根據中國國家電影局的統計,中國電影票房於2020年以近30億美元的成績首度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票倉後,2021年再度擠下北美,蟬聯全球票房冠軍寶座。

上海媒體《東方網》報道,儘管北美市場去年票房總收入約達45億美元,已比2020年高出近一倍,但仍遠低於2019年的114億美元總收入,也比第一名的中國市場少了近3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對此,位於澳大利亞首都悉尼的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媒體、傳播、創意藝術、語言和文學學系講師李聖愛(Sung-Ae Lee)分析指出,美國等國去年飽受新冠病毒肆虐,電影院大多關閉,相較之下,中國因有效遏止疫情蔓延,防疫限制逐漸放寬,大部分省市的電影等娛樂行業也不受限,因此中國成為全球票房最大市場,並不讓人意外。

李聖愛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在2021年控制住了疫情,因此電影院得以開放、客容量也並未大幅減少。不過世界其他地方,電影院已經關閉了很長一段時間。」

漫威電影疑因美中齟齬禁播

雖然中國電影總票房成績傲人,不過美國主流的好萊塢電影卻在中國吃了閉門羹。

2021年,美國迪士尼影業旗下的4部漫威(Marvel)電影,包括《黑寡婦》(Black Widow)、《尚氣與十環傳奇》(Shang- Chi and the Legends of the Ten Rings)、《永恆族》(Eternals)、及《蜘蛛俠:英雄無歸》(Spider-Man: No Way Home),在全球都獲得相當耀眼的票房成績,其中《蜘蛛俠:英雄無歸》拿下超過16億美元的國際票房,榮登去年全球最賣座的電影,也暫居全球影史第六高的票房,然而,中國觀眾至今仍無緣進影廳觀賞這四部暢銷影片。

美國電影業的龍頭媒體《綜藝》(Variety)分析,四部美國影片中的部分角色與導演言論恐涉及「辱華」,導致電影無法在中國上映。

美國新聞網站《Axios》也指出,漫威電影一向在中國獲利豐碩,但這幾次遭禁播,似乎顯示北京的政治考量,優於票房的經濟效益。

對於漫威電影遲遲未定檔上映,中國官方並未提出任何解釋,不過,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吳國坤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推測,這可能與美中交惡有關,此外在疫情危機未解之際,中國也不希望本土電影票房太過低迷。

吳國坤說:「今年中美關係很差,所以中國政府對好萊塢、美國的電影,當然有某種姿態,減少播放美國的電影。但這其實也有經濟的考慮,因為過去幾年全世界都受到Covid-19的影響,當然它(中國)必須把本土票房保持,甚至增加,所以減少好萊塢電影。」

學者:好萊塢未放棄中國市場

雖然好萊塢影業看似暫時遭中國市場「背棄」,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視覺及東亞研究教授金暻鉉(Kyunghyun Kim)說,中國人口眾多、市場廣大,好萊塢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金暻鉉告訴美國之音:「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已經減弱。拜登政府和習近平政府將會在未來試圖化解分歧。中國有高達14億人口,這是好萊塢所無法忽視的數字,對美國人來說,是巨大的市場潛力。」

迪士尼電影在中國踢到鐵板,但中國市場卻一躍登頂,與國產片亮眼的票房成績有關。

像是去年上映的兩部中國電影《長津湖》及《你好,李煥英》,其票房均飆破7.8億美元。《長津湖》更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賣座影片。《長津湖》講的是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戰勝美軍的歷史故事,中共將其視為一場扭轉朝鮮戰局的決定性勝利。

《長津湖》凸顯抗美論調?

但分析人士說,這部愛國「主旋律」電影「抗美援朝」的故事情節正反映了現今美中對抗加劇的氛圍。

一位曾在中國影視產業工作的台灣籍電影學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他表示,中國官方通常會要求機構或團體捧場支持「主旋律」電影,因此像《長津湖》這類電影的票房通常不會太差。

這位電影學者說:「前年我去(中國)看電影是(坐)梅花座,但電影還是很賣。他們對於票房預期要收多少,就儘量會把它收回來,包括組織包場。假如說電影有宣揚愛國精神的,它(官方)就會要求學校、機關、團體去看,這樣也會把票房衝上來。」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李聖愛則說,《長津湖》刻意選在去年9月30日,也就是中國國慶節前一天上映,顯示中共想藉此傳播其史觀及民族意識。

李聖愛告訴美國之音:「電影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民族意識可以通過它傳播。這部電影(《長津湖》)投射了中共當局,包括將朝鮮戰爭視為對美『正義之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歷史觀。中共之所以把過往雙邊關係的禁忌《長津湖》搬到檯面上宣傳,就是要強烈表達『現在美國也沒什麼可看的了』。」

搶當電影強國 北京盼「說好中國故事」

根據中國新聞網的統計,去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約有63億美元,占全年總票房的八成五,而前十大票房中,本土電影就占了8部。

其中,《長津湖》及《你好,李煥英》兩部電影光是靠中國票房就能分別拿下全球最賣座電影的亞軍及季軍。

中國電影在境內熱賣,是否代表不再需要進軍海外,或是迎合國外觀眾的口味?對此,香港浸會大學的吳國坤並不認同,他說,在習近平主政下,對外「說好中國故事」,輸出「軟實力」,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長遠目標。

吳國坤說:「短期來說,當然它是先考慮本土市場、培養本土觀眾的口味,還有(拍出)跟國家政策不違背的電影。但是長遠來說,中國(電影)還是要做(到)至少跟好萊塢、跟美國看齊的一個很大的軟實力。『說好中國故事』是習近平跟中國當局的政策,不單只是在本土市場,也是希望將來在海外市場(發揮),透過中國電影向全世界賣中國形象。所以我覺得它不會放棄面向海外市場。」

為了強化電影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中國國家電影局於去年11月9日發布《「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揚言要在2035年前成為電影強國,大幅提升「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更明確表示要「推出更多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中國塢」時代來臨?觀察人士:缺包容性

針對中國的電影強國夢,匿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的台灣電影學者表示,中國電影產業崛起,業界使用的器材與技術確實愈來愈先進,但專業人才仍嫌不足,換言之,中國雖有傲視全球的票房市場,但產業軟實力卻未隨之提升。

這位電影學者說:「中國的電影市場的票房是靠『宏觀調控』,就是用社會主義跟共產主義的制度去調控,來使國家增加稅收、(增加)電影工作(機會),解決就業問題,但是他們也承認,他們在編劇或者導演方面的人才還是很欠缺的。」

中國早於1996年就在浙江省橫店鎮打造全球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以便與美國好萊塢及印度寶萊塢一爭高下,打造中國的影視帝國。

中國官媒環球電視網(CGTN)就曾形容,「『中國塢』(Chinawood)準備席捲全球電影業」。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金暻鉉認為,中國電影經常宣傳刻板的「民族主義」,這與好萊塢電影大異其趣,「中國塢」要成功讓全球觀眾買單,得在政治立場跟理念上展現更大的包容性。

金暻鉉說:「好萊塢能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是因為它深受大家喜愛,這與其選擇的故事主題很有關聯。好萊塢很少關注民族主義議程。如果『中國塢』想在全球取得成功,並模仿世界(電影產業)的成功模式,它不能只是好鬥地追求顯然是民族主義者的議程,這在某些方面與仇外和反美情緒相關。他們必須對其他想法更具包容和寬容性。」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