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揭示了一個存在很長時間的現象,哪怕是食安這種不算關鍵的社會問題,在它們被揭露後,被清算的都是機構媒體,被責罵的都是記者。在每一個被揭示的問題周圍,擁擠着魯迅筆下熱鬧又冷漠的看客,消費至死不死不休。
蜜雪冰城某家分店的諸多問題,被戲謔式的義務公關們聚焦在「熬夜檸檬」上,在低價策略前,真真假假的所謂消費者紛紛替它打抱不平。他們編排出十幾家媒體蹲守的虛假場面,為的就是襯托媒體小題大做,故意與人民的奶茶店為敵。
在個案之外,一個更有蠱惑性的議題時否定315的合理性,認為媒體搜集食安或服務業的問題,專門放在某一天放送,耽誤了問題解決的時間,體現了媒體的自私。315的無用之用,已經被看似維護新聞的奇怪邏輯認清,媒體更無法找補。
很不幸地,對315這個特定節日的媒體操作套路,批判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立的。這種由央視主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行動,以策劃新聞的成癮表現,取代了新聞策劃的有益嘗試。315成為媒體之殤,一個重要原因是媒體已經退無可退。
迄今為止,315對無良商家的揭露,是媒體界唯一殘存的大規模輿論監督方式。儘管現在的公關網絡足以掀翻任何315媒體報道,但媒體借315展開的議程設置能力還是在的——當然重要的是保衛議程,媒體在這一點上完全落敗於公關反擊。
315前後,媒體躍躍欲試,可以光明正大地曝黑料,而品牌及其公關合同商也在嚴陣以待。這是一場近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遊戲,媒體是為「螳螂」,以為穩操勝券,能讓被揭露對象萬劫不復;可公關猶如「黃雀」,隱身社媒中做法,化解媒體揭露於無形。
媒體在315受到的所有指責中,最無力反駁的一點就是:你們記者就知道盯着雞毛蒜皮的小事。這種指責戳中了媒體的脊梁骨,機構媒體多多少少感受到寒意——當媒體無法為更大、更多的公共利益發聲後,它們也會在微不足道監督中「出血」。
315中媒體被蔑視的現象,實質上是新聞匱乏的表現。當大多數媒體的深度報道部門被裁撤,放棄了以更多資源投入全國性選題後,新聞生產能力只能集中在社會新聞上,且大多數是以流量為選題依據,成為泥沙俱下的內容世界中並不出色的一分子。
對媒體315報道的公關式硬懟,從另一個方面見證了中國特色消費者的可憐與下賤。他們的可憐體現在對無良商家的盲從,他們更為下賤的方面,就是對能讓他們擺脫被消費的少數機會窗口的漠視,反而釋放出過剩的自輕自賤之舉。
當問題的「隔夜檸檬」被置換成網梗的「熬夜檸檬」,一個更惡劣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低價的劣質茶飲竟然會被驕傲地當作身份認同的象徵。比如,「月入2400的我竟然喝得起4塊錢的檸檬茶」,這是消費至死的社會絕症,竟然流行於社媒空間。
媒體的315表現遭到了公關驅動的「下沉市場」的全面圍堵、全部否認與全盤消解。有的人看到了媒體的無力,有的人看到了商家的陰暗面,有的人看到了庸眾的狂歡。實際上,這是新聞匱乏與愚民過剩的一體兩面,是各種內生哀歌的絕望合唱。
打着各種融合旗號的媒體調整,在融合之中丟掉媒體安身立命的新聞內核,陷入各種動力的匱乏中不可自拔,只剩下自吹自擂的向上邀功——為了邀功必須要遮蔽聽講者的耳目。即使是315揭露的那點東西,也止步於本該負責的權力外圍。
所有的消費都像是自證苟活着的人類退化機能,一種更超脫的力量也許會認為這是讓國民變身為「消費者」的最好理由。而在這個要讓數以億計的人退化為「消費者」的進程中,一些爆火的商品擔任了不道德的脅從者,它們從批量製造「消費者」的認知戰中獲利。
從某種意義上講,315確實是一個雞肋式的存在,是一種已經刮過媒體的狂風,它對媒體再無任何價值。當然,要說改造媒體的作風,讓媒體恢復新聞的初心,這也是不可能辦到的。機構媒體的衰微仍將繼續,它們仍將承受消費者的鄙視。
而自我感覺良好、在各種公關伎倆中隨波逐流的消費者們,仍會沉溺在內容農場的餵養中,飽食終日而腦力退化,將吮吸超廉價垃圾商品當作唯一可以炫耀的身份。這種身份之殤比媒體之殤更可悲,因為它將一直鐫刻到骨灰上為止。
【引用圖已經藝術家禿頭倔人授權】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舊聞評論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