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讀者向《近代學術》反映,由朝華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全套120冊、定價108000元的《中國近代各地小報彙刊續編(第一輯)》所收錄的近代文獻影本,存在着多處令人觸目驚心的挖空現象。
有證據顯示,這些挖空現象並非該書主編所為,而是出自出版社編輯及統、審稿人員之手。在該書校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報有關內容旁,由紅、黑色水筆多處標註着「內容低俗,須虛化處理!」「有教唆讀者之嫌,建議刪!請復、終審重點審閱!」「刪!」等字樣,在《陸小鳳》一文旁則批註着「認為未成年妓女,是否保留,請復、終審…」「刪!」等,而在該書正式出版時,這些內容不僅大多都被挖空,而且為了掩人耳目,在每個版面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新添了「原稿殘破」一行文字,製造出因原報殘損而致影印空白的假象。
這一做法,也與該書責任編輯所描述的編輯出版原則之間,形成了明顯的衝突。後者撰寫的《編輯手記》不僅詳細交待了該書的編審出版流程、責任人等,還宣稱:「我們編纂(的)歷史文獻,要從文獻的學術價值方面考慮,對文獻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文獻,編輯時要謹慎,妄改是最要杜絕的問題,要尊重文獻的時代背景是首要原則,尤其對於一些關於政治時局和歷史人物的評述,要考慮當時的特定的歷史環境和辦報人的主觀立場,此外,還要考慮當今的學術價值,儘量保留歷史資料的原貌,每一處修改都要做到有理有據,不能確證的地方不亂改,不妄改。」
多位專家學者受《近代學術》之邀,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專業判斷。長期從事新詩、影劇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楊新宇教授表示:「這種開天窗式的影印,還不算特別嚴重的問題。有研究佛教文學的青年學者發現,一出版社影印的近代佛教期刊里,目錄上的某些政治性文章,在正文裡面一概沒有,相應的位置也被貼上了廣告。」
目前正在成都講學的著名文獻學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陳子善教授則指出:「影印清末民初以來的大小報紙,目的是什麼?竊以為主要是為了學界研究。那麼,保持影印報紙的原貌,也即原汁原味地呈現,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認為內容有某種不妥(其實這樣那樣的所謂不妥或低俗,不正是那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真實反映嗎?不正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嗎),就加以這樣那樣的刪節和『虛化』處理,就十分令人驚訝了。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希望能引以為戒。」
中華文學史料學會近現代史料分會理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王賀副教授也認為:「這些大小叢書,號稱原始文獻影印,其實並不原始。類似現象在古籍、近代文獻影印出版、數字化過程中,頗為常見(詳情請點擊:杜澤遜 | 張元濟先生主持商務印書館影印古籍工作之我見)。拙著《數字人文與中國現代文學》就專門討論過近代文獻數字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當然,不同時期挖空、刪改、虛化、塗抹程度不同,原因也不盡相同。今天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圖書審查制度,但各地、各社審查尺度有緊有松,有些期刊社、出版社有權任性,神經過敏,慣於自我閹割,槍口不能抬高一寸,或是造成此類現象泛濫的直接原因。」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近代學術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