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招風,最近關於中科院的麻煩有點多:
先是年初的病毒所大瓜,然後是「天才小學生」造假,都不了了之,剛剛中科院合肥核能所又曝出90多人集體辭職的消息。
中國科研,這是怎麼了?
– 1 –
先說說這90多人集體離職的事兒。
根據已經有的報道來看,似乎也不是太複雜,而且看研究院的回覆,很淡定,彷佛90多人離職也不是多大的事情。
「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
雲淡風輕,波瀾不驚。
據悉,核能研究所一共有180個人,走了一半人,擱在哪個公司都是要命的事兒,但是研究所沒問題,難道是平時研究很閒?
據悉,這些離職的研究院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研究所因此還空出了70多個編制。
坊間傳聞該所員工大面積離職的一個原因是:
「今年院領導上任後改革,降低基層科研人員工資。」
降低到多少呢,傳聞是1萬多。
普通人可能會覺得也還好,不過現在快遞小哥做得好也有這個數。何況這些人是博士學歷,搞研究那麼多年,擱在BAT哪個也得幾十萬年薪,如今30多歲一年十萬出頭,沒有福利分房的還要為房子發愁。
另外據該研究院中層幹部講:
「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
說到這裡,估計原因差不多也知道了,研究員工資待遇不高,還申請不到項目,沒有項目就發不了論文,評不了職稱,未來發展堪憂,所以乾脆集體離職了。
當然,這都是根據相關人士的信息得出的推測,據說中科院已經成立調查組調查這件事情,估計過幾天應該會有官方的結論。
– 2 –
中國科研留不住人才?
上面說的是中科院的事,其實不只是中科院,我記得前段時間長征五號發射頻頻失利據說也是青年骨幹人才流失的原因。
至於人才流失原因表面看是房價高、待遇低,青年研究員無心做研究,其實根本還不出在這裡。
大家還記不記得兩年前航天圈一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事:
具體是航天601所發了一封公文,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我司研究員張小平跳槽了,但是他離職之後我們突然發現沒有他整個項目都癱瘓了,直接影響中國登月工程,懇請國家派人讓他回來繼續研究項目。
這個事情有幾個點值得玩味兒:
1、張小平只是個基層研究員,比他職稱高的多了去了,為何一個最基層的研究員卻關係到整個項目的成敗,大家都去搞行政了,科研人員的級別是不是太低了?
2、能影響登月的人才在601所得待遇是12萬一年,當他跳槽到民企藍箭待遇直接到百萬,差距差不多十倍,研究所對人才的貢獻評價標準是不是也有問題?
3、這麼重要的人離職了,當初為何就沒有人挽留,而且是過來大半年項目進行不下去才想要讓人回來,主要領導懂不懂技術,對待人才的方式是不是值得反思?
級別低、待遇低,有技術也很難受到尊重,人才不流失才怪呢?
後來航天601所回應:當初公文誇大了張小平的影響力,只是為了快點讓他回單位脫密,沒想到引起了輿論的誤解。
其實張小平水平如何,市場給出的百萬年薪已經說明了問題,當然張小平的水平也是研究院培養的,培養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不值得反思哪裡出了問題了嗎?
起碼上面說的三點都是實情,恐怕這不只是一個研究所一個單位的問題,而幾乎成了中國科研的普遍現象。
– 3 –
說起人才流失,最近其實還有一個新聞:中國天才物理學家尹希加入美籍成為哈佛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尹希是個傳奇人物:
1984年出生,9歲就考入北京八中智力實驗班;
12歲,他又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17歲,進入了美國哈佛大學,一口氣讀完了博士後;
25歲,哈佛為他打破百年校規,受聘擔任哈佛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31歲,成為哈佛大學物理系正教授,主攻弦理論,成為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36歲,榮升哈佛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尹希表示不願回國,這其實和中國科研沒太多關係,畢竟在前沿物理學領域,中國的水平還是不夠尖端,即便尹希回來也可能無法開展研究。
而尹希之前也說過,就算回來,也不會一個人回來,可能會帶一個團隊。
說尹希其實是想引出另外一個群體,就是海外學成回國的科學家,和本土研究員做個參照。
本土的研究員面臨的問題是級別低、待遇差以及不太受尊重的問題,那麼學成歸來的科學家可沒有這個問題。
比如我們引入的千人計劃、比如施一公、饒毅等回國大牛,他們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
可能就觸及到中國科研的痛點了,比如說造假、比如說體制、比如說壟斷資源……
點到即止吧。
– 4 –
結語
如今的競爭更多的是科技的競爭,我們在太多領域被卡脖子。
這些領域都希望科研人員去攻破,國家給經費、股市給融資、還有全球最大的市場給科研做試驗田。
全民寄予厚望,希望科研界能多出活,少出「緋聞」。
就這樣。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產先生)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首發或轉載。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或原作者,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