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那句話,隨着資訊的發達,現在的網友們正在看明白越來越多的事情,也在想明白越來越多的事情,從而對自己的命運,以及所處的時代,會有一個更清醒的認知,這算是思考後的產物。
而最近網友們又發現錢去哪了的答案,大多數人的選擇是買房,自然要把錢交給房地產,讓他們賺到了,那麼房地產公司賺的錢又去哪了呢?這就是網友們接下來要分析的問題,在這裡,網友拿這樣的數據舉例了。

房地產公司賺到的錢,第一個去向是分紅,十二年時間分了900億。

第二個是給員工發工資,十二年時間發了將近1200億。

第三個是給銀行付利息,12年時間付了將近1800億。

第四個去向是給上游企業付財料款,12年付了12000億。

第五個去向就是拿地,12年時間又花了12000億。

第六個是交稅,12年時間交了4000億的稅。

第七個去向就是固定資產。

由此網友看出了答案,房地產公司賺的錢差不多有一半去拿地和交稅了,而拿地的錢又去到哪裡了,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寫到這裡,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了。

等於說,這十幾年來的房地產盛況,內在的邏輯很簡單,那就是相關部門通過拿地和稅收,將絕大多數人的財富吸收到公共領域,也就是從居民財產變為公共財產了。
很明顯,公共領域財產越多,那個人所擁有的財產就越少,中產階層自然就更不容易出現了。
看到這裡時,我也只能嘆口氣,幾千年過去,我們還是離不開管子說的那句話,離理想中的紡錘形社會也漸行漸遠了。
我始終認為,紡錘形社會,才是我們未來社會應該有的樣子,這個想法我一直沒有變過。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朝暉有思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