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有着許許多多的關聯,不好的生活方式、肥胖以及腸道環境都會影響着腸道菌群的分布。微生物學家趙立平教授曾說過,我們體內的基因,一部分來自於我們的父母的遺傳,也就是第一基因組。
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身體中的共生微生物,也就是第二基因組。這些基因與外部環境一起影響着我們的生老病死。人類的腸道菌群十分複雜,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研究的熱點。
2020 年 5 月 27 日,日本東京大學的Kohjiro Ueki團隊在Cell 子刊 Molecular Cell 發表文章《Insulin- and Lipopolysaccharide-Mediated Signaling in 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 Regulates Postprandial Glycemia through Akt-mTOR Activation》,研究表明胰島素和腸道菌群信號可以協同調控餐後的血糖。
我們都知道,免疫細胞在餐後葡萄糖代謝調節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Kohjiro Ueki團隊發現,進食會升高血清 LPS 和胰島素,從而在體外誘導巨噬細胞中的 IL-10,而胰島素和 LPS / 胰島素處理的巨噬細胞的糖異生基因會被抑制。肥胖症中 IL-10 的產生能力受損,在髓樣 IL-10 缺陷小鼠模型中也會出現餐後血糖失調,而肥胖小鼠中表達 IL-10 可以恢復餐後糖異生基因抑制,改善高血糖症狀。
從十幾年前開始,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教授的團隊就展開了有關腸道微生物與肥胖以及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12 年,Science 發表題為 My Microbiome and Me ,介紹了趙立平教授在兩年內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調節腸道菌群。文章中指出,趙立平教授通過高膳食纖維飲食減重 20 公斤,並且血糖、血壓、血脂水平都恢復正常。
通過飲食干預腸道微生物,讓具有消炎作用的細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在腸道菌群中占據了優勢,其總數從原來的檢測增加到 14.5%。這種飲食干預方案,一方面把均衡地供給人體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和微量元素,另一方面則通過補充膳食纖維,來調節腸道菌群結構,使之恢復到健康水平,進而達到改善肥胖、胰島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的作用。
上述的研究告訴我們,變胖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還因為我們的腸道微生物作祟。飲食習慣不僅關係着我們的身體健康,也與腸道菌群的變化息息相關,如何通過改變飲食來調控腸道菌群,進而改善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這是無數科研工作者奮鬥的方向。
由此可見,通過攝入膳食纖維改善我們的腸道菌群有益健康。當然,調理腸道菌群的方法並不僅限於此,適合喝一些益生元還補充腸道益生菌還是有必要的。
蓮福堂
地址:1/302 Stephensons Road,Mount Waverley VIC 3149
電話:9807 8904
手機:0411 745 680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