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难 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群组人员爆增

刘悦
2021-09-29
image
示意图,留学生们。(图片来源:Piqsels)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归国留学生数量暴增,但是就业岗位却大幅减少,以致大部分海归找不到工作。在网络上“海归就业竞争有多激烈”成为热门话题,有归国留学生在豆瓣成立“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简称海废协会)。其成员在短短几个月里从几百人涨到了两万多人,期间正值归国留学生找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这一群体遭遇恶意指责和谩骂最严重的时候。也正是这一协会,给了许多留学生鼓励与安慰,协助他们走过难关。

微信公众号“液态青年”为此撰文,用一句话概括“海废协会”的意义,“愿意出现在这个小组里的人,都还没有放弃自己。”这里是迷茫的年轻人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分享经历,交流经验,携手前进。

文中介绍几位豆瓣用户的经历:

2019年10月,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小K从国外赶到上海参加一场面试,因为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其他同学趁机享受国外生活或与同学交流感情,但是小K却急于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她认为自己所学的经济学专业并不是门“硬技术”,再加上类似专业背景的中国留学生竞争激烈(中国学生很多,有的班甚至占到半数以上)。很有危机意识的小K决定尽早准备就业。中国国内秋招刚开始,小K便向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分析岗位投了简历。

这家公计事务所是一家知名的大型事务所,如果成功,小K不但及早解决了就业这件心头大事,还可以安心继续留学。

对于经过日常小组作业和presentation洗礼的留学生来说,群面很容易通过。但是在单面时,面试官一长串数据库、SQL、计算机代码的专业词汇让小K发懵,虽然她镇定地回答了问题,并表示自己会尽快学习补充工作需要的技能,但是很显然,她没有得到面试官的青睐。

虽然第一次面试失败,但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没想到2020年爆发COVID-19疫情,使就业彻底成为一桩难题。

类似的事件同样发生在其他留学生身上,2020年的春招,对许多留学生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个招聘季。受疫情影响,大量行业进入寒冬,裁员严重,本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留学生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能返回中国。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留学生回国求职同比增长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达195%,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3.9%,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只有5.3%,2018年只有4.3%。

《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报导,当时海外留学生约有160万人,许多应届生返回中国,海归就业竞争开始变得尤为激烈。

疫情之前,国企、事业单位、银行销售岗等工作并不是海归就业的首选,但在疫情中,这些岗位也十分抢手。

以银行为例,最基层的客户营销类岗位大都没有专业限制,但要求入职后先做两年网点柜员。小K称,当年她在国内本科毕业时,同学之中看上这个岗位都不多,现在却连一些商科海归硕士也需要拼抢才能获得这样的工作。

2020年3月,小K进入一家中小型国企,但这也是小K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然而工作不到2年,小K却决定辞职了,因为她无法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

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小K总是受到很多诘问。疫情期间,她还没回国时就常被问到:“现在国际局势那么动荡,为什么还要出国?”“外国是全体免疫,那多危险啊?”对于这些本无恶意但令人尴尬的提问,小K无奈也理解,经历不同,别人很难对留学生的遭遇感同身受。

作为一名豆瓣资深用户,小K想在这里寻求一些建议。但她发现,大多数豆瓣网友和现实中遇到的人一样,很难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

2020年8月,小K在豆瓣的首页推送中发现“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了解了小组风格后,她加入协会发布了第一条帖子,想看看大家对于换工作的想法。

很快,她收到了几十条回复,很多人对她的焦虑表示有同感,更多人鼓励她挑战一下自己,甚至有一名组员直接私聊她,讲了自己留学归国进入体制内工作、挣扎过后又出国读博深造的经历,鼓励她做出改变。这位组员“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让小K有些感动。

之后小K了解到,小组成立于2020年5月,里面的大多数人都和小K一样,是面临选择、想要改变的海归留学生。小组的管理员阿珂称,组长也是留学生,等待出国的那段时间里突发奇想,成立了这个小组。她说,组长没有将这个豆瓣公共组做大做强的愿望,只是想给同路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就这样,在没有引流,没有推广,松散、随缘的状态下,持续了几个月。

然而从2020年秋天开始,大批归国留学生加入秋招战场,失意迷茫的人也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申请入组,“协会”一度登上豆瓣热门小组榜。

“协会”出圈后,却成为自媒体的流量密码。阿珂称:“一些求职的微信公众号拿我们来当‘内卷’的例子,截屏小组里的帖子和回复,说‘你们看看现在留学有什么用,留学生都找不着工作了’,再加上一顿夸张的描述,我们当时特生气。”

虽然小组的名字取名“废物”,但是小组成员并不真的认为自己是内卷中的“废物”。

阿珂认为,这个名称跟“躺平”是一样的道理:“花了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出国留学,明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满怀信心,想着回来撸起袖子干一番的时候,突然现实就给你一大盆冷水,这时就会有一种无力感,就会有一些无奈。”

其实小组名字中的“互助”才是“协会”的内核。小组里的讨论包括如何求职、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海归”还是“归海”(指留学回国后又回到国外)等话题,但帖子目的是一致的——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建议,或者仅仅是一句支持,告诉他们在陌生的国内职场中,承受着不适、压抑和打击,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会员也包括一些留在海外工作的留学生。豆瓣网友李立在西班牙留学,硕士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至今已有三四年。她想,“自己还算年轻,父母没退休,还可以照顾自己,但如果到了他们生活上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肯定要回去的。”

李立在“协会”里发了咨询帖子,一个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网友直白地告诉李立:“你以27岁的年龄回国找工作,过不了任何一家超过50人以上的公司的初审。”

李立感到难以置信:“现在国内对年龄不会真的卡得这么死吧?”,她称,“虽然他们说的我也有预见到,但是没想到会这么严格,还没有保障。”

相比之下,李立在西班牙的工作就很好,没有加班,上下级之间互相尊重,不会随意克扣假期,如果不是天天下馆子也能攒下些钱。9月初,她的请假刚刚顺利通过,马上要去国外旅行一周。看到李立的自述,豆瓣楼中的回复也都劝她留在欧洲工作,回国还想拿高薪,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城市里的996。

李立认为,996最不好的地方不在于身体上的疲劳,而是花费的时间有没有意义。如果做项目、做设计,最终能够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多花点时间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说996只是用来做整理资料这类重复性劳动,坐在办公室里摸鱼、迟迟不下班是因为要等组长先走,这完全没意义。

阿珂说:“大家从小一路闷头学,老师和家长帮忙做了许多决定,很少有机会思考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儿,从选专业到就业都缺乏目的性。”她认为,小留学生们大都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在世界观形成的时候出国,接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回国后直接进入职场,需要面临各种人情世故的考验,自然要花一两年才能习惯环境。

而国外的年轻人却与中国的不同,阿珂称,她在前两年认识了一名韩国留学生,18岁高中毕业去服了两年兵役,又去澳大利亚边打工边学英语,等到真正上大学的时候已经23岁了。这个年纪才读大一,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事。但在阿珂看来,这样的人生安排看起来松弛,却给了人们更多思考的机会。她说:“打过工、留过学,已经看过这个世界,在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时候再去做选择,是更好的时机。 

猜你喜欢

大学生,向何处去?

项栋梁  2024-11-12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