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就業難 豆瓣海歸廢物回收互助群組人員爆增

劉悅
2021-09-29
image
示意圖,留學生們。(圖片來源:Piqsels)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下半年,歸國留學生數量暴增,但是就業崗位卻大幅減少,以致大部分海歸找不到工作。在網絡上「海歸就業競爭有多激烈」成為熱門話題,有歸國留學生在豆瓣成立「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簡稱海廢協會)。其成員在短短几個月裡從幾百人漲到了兩萬多人,期間正值歸國留學生找工作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是這一群體遭遇惡意指責和謾罵最嚴重的時候。也正是這一協會,給了許多留學生鼓勵與安慰,協助他們走過難關。

微信公眾號「液態青年」為此撰文,用一句話概括「海廢協會」的意義,「願意出現在這個小組裡的人,都還沒有放棄自己。」這裡是迷茫的年輕人們的聚集地,他們在這裡分享經歷,交流經驗,攜手前進。

文中介紹幾位豆瓣用戶的經歷:

2019年10月,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的小K從國外趕到上海參加一場面試,因為在英國攻讀碩士學位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其他同學趁機享受國外生活或與同學交流感情,但是小K卻急於尋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她認為自己所學的經濟學專業並不是門「硬技術」,再加上類似專業背景的中國留學生競爭激烈(中國學生很多,有的班甚至占到半數以上)。很有危機意識的小K決定儘早準備就業。中國國內秋招剛開始,小K便向上海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分析崗位投了簡歷。

這家公計事務所是一家知名的大型事務所,如果成功,小K不但及早解決了就業這件心頭大事,還可以安心繼續留學。

對於經過日常小組作業和presentation洗禮的留學生來說,群面很容易通過。但是在單面時,面試官一長串數據庫、SQL、計算機代碼的專業詞彙讓小K發懵,雖然她鎮定地回答了問題,並表示自己會儘快學習補充工作需要的技能,但是很顯然,她沒有得到面試官的青睞。

雖然第一次面試失敗,但也在意料之中。但是沒想到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使就業徹底成為一樁難題。

類似的事件同樣發生在其他留學生身上,2020年的春招,對許多留學生來說是異常艱難的一個招聘季。受疫情影響,大量行業進入寒冬,裁員嚴重,本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大量留學生在當地找不到工作,只能返回中國。

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達195%,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只有5.3%,2018年只有4.3%。

《中國青年報》2020年4月報導,當時海外留學生約有160萬人,許多應屆生返回中國,海歸就業競爭開始變得尤為激烈。

疫情之前,國企、事業單位、銀行銷售崗等工作並不是海歸就業的首選,但在疫情中,這些崗位也十分搶手。

以銀行為例,最基層的客戶營銷類崗位大都沒有專業限制,但要求入職後先做兩年網點櫃員。小K稱,當年她在國內本科畢業時,同學之中看上這個崗位都不多,現在卻連一些商科海歸碩士也需要拼搶才能獲得這樣的工作。

2020年3月,小K進入一家中小型國企,但這也是小K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然而工作不到2年,小K卻決定辭職了,因為她無法適應這裡的工作環境。

和大部分留學生一樣,小K總是受到很多詰問。疫情期間,她還沒回國時就常被問到:「現在國際局勢那麼動盪,為什麼還要出國?」「外國是全體免疫,那多危險啊?」對於這些本無惡意但令人尷尬的提問,小K無奈也理解,經歷不同,別人很難對留學生的遭遇感同身受。

作為一名豆瓣資深用戶,小K想在這裡尋求一些建議。但她發現,大多數豆瓣網友和現實中遇到的人一樣,很難對她的經歷感同身受。

2020年8月,小K在豆瓣的首頁推送中發現「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了解了小組風格後,她加入協會發布了第一條帖子,想看看大家對於換工作的想法。

很快,她收到了幾十條回復,很多人對她的焦慮表示有同感,更多人鼓勵她挑戰一下自己,甚至有一名組員直接私聊她,講了自己留學歸國進入體制內工作、掙扎過後又出國讀博深造的經歷,鼓勵她做出改變。這位組員「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讓小K有些感動。

之後小K了解到,小組成立於2020年5月,裡面的大多數人都和小K一樣,是面臨選擇、想要改變的海歸留學生。小組的管理員阿珂稱,組長也是留學生,等待出國的那段時間裡突發奇想,成立了這個小組。她說,組長沒有將這個豆瓣公共組做大做強的願望,只是想給同路人們提供一個可以說話的地方。就這樣,在沒有引流,沒有推廣,鬆散、隨緣的狀態下,持續了幾個月。

然而從2020年秋天開始,大批歸國留學生加入秋招戰場,失意迷茫的人也越來越多,幾乎每天都有幾百人申請入組,「協會」一度登上豆瓣熱門小組榜。

「協會」出圈後,卻成為自媒體的流量密碼。阿珂稱:「一些求職的微信公眾號拿我們來當『內卷』的例子,截屏小組裡的帖子和回復,說『你們看看現在留學有什麼用,留學生都找不着工作了』,再加上一頓誇張的描述,我們當時特生氣。」

雖然小組的名字取名「廢物」,但是小組成員並不真的認為自己是內卷中的「廢物」。

阿珂認為,這個名稱跟「躺平」是一樣的道理:「花了那麼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出國留學,明明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都滿懷信心,想着回來擼起袖子干一番的時候,突然現實就給你一大盆冷水,這時就會有一種無力感,就會有一些無奈。」

其實小組名字中的「互助」才是「協會」的內核。小組裡的討論包括如何求職、怎麼處理人際關係、「海歸」還是「歸海」(指留學回國後又回到國外)等話題,但帖子目的是一致的——他們希望得到一個建議,或者僅僅是一句支持,告訴他們在陌生的國內職場中,承受着不適、壓抑和打擊,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會員也包括一些留在海外工作的留學生。豆瓣網友李立在西班牙留學,碩士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至今已有三四年。她想,「自己還算年輕,父母沒退休,還可以照顧自己,但如果到了他們生活上需要幫助的時候,是肯定要回去的。」

李立在「協會」里發了諮詢帖子,一個做人力資源工作的網友直白地告訴李立:「你以27歲的年齡回國找工作,過不了任何一家超過50人以上的公司的初審。」

李立感到難以置信:「現在國內對年齡不會真的卡得這麼死吧?」,她稱,「雖然他們說的我也有預見到,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嚴格,還沒有保障。」

相比之下,李立在西班牙的工作就很好,沒有加班,上下級之間互相尊重,不會隨意剋扣假期,如果不是天天下館子也能攢下些錢。9月初,她的請假剛剛順利通過,馬上要去國外旅行一周。看到李立的自述,豆瓣樓中的回覆也都勸她留在歐洲工作,回國還想拿高薪,唯一的選擇就是大城市裡的996。

李立認為,996最不好的地方不在於身體上的疲勞,而是花費的時間有沒有意義。如果做項目、做設計,最終能夠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成果,多花點時間沒有太大關係。但如果說996隻是用來做整理資料這類重複性勞動,坐在辦公室里摸魚、遲遲不下班是因為要等組長先走,這完全沒意義。

阿珂說:「大家從小一路悶頭學,老師和家長幫忙做了許多決定,很少有機會思考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兒,從選專業到就業都缺乏目的性。」她認為,小留學生們大都在父母的保護下長大,在世界觀形成的時候出國,接觸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回國後直接進入職場,需要面臨各種人情世故的考驗,自然要花一兩年才能習慣環境。

而國外的年輕人卻與中國的不同,阿珂稱,她在前兩年認識了一名韓國留學生,18歲高中畢業去服了兩年兵役,又去澳大利亞邊打工邊學英語,等到真正上大學的時候已經23歲了。這個年紀才讀大一,在很多人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事。但在阿珂看來,這樣的人生安排看起來鬆弛,卻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的機會。她說:「打過工、留過學,已經看過這個世界,在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的時候再去做選擇,是更好的時機。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