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最近一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的事儿实在是太火了。年轻人纷纷将自己代入鲁迅笔下那个落魄书生。这还了得,这届年轻人是要彻底“躺平”的节奏啊。
对此,央视不得不跳出来“正本清源”,说:孔乙己之所以陷入困顿,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因为放不下读书的架子,不愿意劳动改变自身处境。
同时不忘教育一下年轻人,要努力奋斗,“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对于央视网这个鸡汤味有点浓的说教,大部分“现代孔乙己”当然不买账。这条微博下面为这个事情吵成了一片,还吵出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孔乙己文学”。
央视这碗浓鸡汤非但没有鼓舞到年轻人,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本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已经够烦了,你还高高在上地对我说教,暗戳戳地指责年轻人不愿放下身段向下兼容。
年轻人又不傻,官媒心里打得那点小九九谁还不知道。眼下经济下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很难,就业岗位大幅收缩,社会面无法吸纳所有的大学生。
这本是一个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官媒避重就轻,将社会问题归咎为个人问题——你找不多工作是你自己的原因,不要怪社会。这着实令人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
就拿孔乙己来说,人家本来是一个落后社会的受害者,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不愿劳动的懒汉。
当年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时候,也不是对着孔乙己去的,而是对着这个腐朽的封建制度去的。鲁迅他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悲悯,不是嘲讽,更不是怒批。
他们把孔乙己挖出来鞭尸,目的是教化当代大学生的。
孔乙己招谁惹谁了。
其实年轻人也不是不肯下沉到工厂和工地,就像董小姐说的,“大学生去工厂拧螺丝没什么不可以的”。毕竟小镇做题家们的父辈又不是没有拧过螺丝搬过砖。
我们不愤的是不公平。凭什么那些好单位、好岗位“周公子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我们就非得去工厂扭螺丝,去酒店当保安?周公子是学习比我们好还是学校比我们好?
我们知道,他只是出身比我们好罢了。
网友说老一代的农民工已经老去,新一茬的大学生风华正茂,活儿总得有人干,三千块钱的工资总得有人领。
话虽如此,这活为什么不是周公子们来干呢?
但网友还是说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
“新一茬领3000块工资的大学生正是那些老一辈领3000块工资的农民工背井离乡、省吃俭用供出来的。”
在我看来,现在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躺平”态度是种对既定命运的一种消极反抗。
颇具讽刺的是,他们对尚未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又是另一番态度,用近乎疯狂的方式鼓励他们考大学,改变人生。
还记得前段时间一些中学高考誓师大会吗?那些高亢的宣言还言犹在耳,发言学生那咬牙切齿、面目狰狞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怎么上完大学后就要他们脱下那象征着读书人的长衫?
誓师大会上发言的学生不是说“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吗”?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最后让他们带着这份豪气去工厂捏螺丝?他们肯定不答应啊。
上大学前给我们打鸡血,说读书能拥有一切;毕业后兑现不了就让我们忘记寒窗苦读十余载,脱下好不容易穿上的长衫,放下读书人的自尊。
不带这么玩的。
今天看到新闻说,中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将达到1158万,同比增加82万人。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秀丽透露,北京高校毕业生今年呈现出一个新的变化,即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越来越多高学历现代孔乙己即将毕业,届时要把他们的长衫脱下来将更加阵痛。
就像网友说的:“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故事)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