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习近平首次踏足俄罗斯以来,中俄关系似乎步入密切之境,绵延至今。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习近平和普京已公开宣称两国的友谊无边界,似乎预示着他们未来的紧密关系。然而,事实上,两国在一些关键议题上的差异与竞争不容忽视。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单纯。中俄双方在一些关键议题上的差异与竞争不容忽视。比如,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扩张策略无疑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构成了挑战。而俄罗斯则对中国进入其经济市场抱有所保留。尽管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明显,并积极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中国却并未给予俄罗斯明显的军事支援。这表明,当事关各自的核心利益时,中俄关系可能并非表面上的那么融洽。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指出,习近平和普京之间构建更紧密关系的主要动因其实是为了反击美国和西方,这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一种深思熟虑的长期战略。此话一出,暗示着即使反美的共同利益暂时将中俄两国紧密联结,但一旦涉及到各自的核心利益,这种关系可能立即变得紧张不安。
中国在乌克兰战争的立场,就是明显的例子。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基于其经济利益,把防止和美国,这个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在经济上的脱钩,成为首要任务。
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利·阿德梅奥提醒中国,是选世界经济50%的欧美做贸易,还是和GDP不足中国广东省的俄罗斯进行贸易,自己看着办。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援,美国将准备对中国企业或金融机构实施制裁。
面对如此的形势,中方知道中美之间确实在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但很清楚离闹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就故意拖延时间,军援俄罗斯立场模糊,对美国的立场也是硬不起来。至于对待欧洲,那就更不用说了,欧洲是中国尽量笼络的对象。
至于俄罗斯,这场战争事关国运。胜利可以打破自苏联以来的美国战略包围,失败可能会导致国家再次瓦解。俄罗斯希望能得到中共的军援,去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再次公开表示,希望中国能帮助俄罗斯建设海参崴港口,以换取中国的军援,但中国反应很谨慎。直到今年5月,中国海关总署才正式同意海参崴成为中国内贸港。这么慎重的原因,除了担心欧美可能对中国经济进行制裁之外,还因为俄罗斯有投靠西方的可能。
从战争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乌克兰战争已打了很长时间,但俄罗斯始终未对美国进行实质性的打击。北约的军援、战场上的北约军事顾问,俄罗斯都未进行直接的反击。当欧洲停止购买俄罗斯能源时,俄罗斯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原因在于俄罗斯并不想彻底与西方翻脸,还希望保持与西方的联系,以便未来有可能进行关系缓和。
俄罗斯的战争目标是把欧洲从美国的控制中拉出来,而不是与美国彻底决裂。看到这一点,中国自然不敢向俄罗斯提供军援。
这个可以从俄乌战争进程窥得端倪。去年俄罗斯在打下北顿之后,在七月份战局就开始进入平缓期,但其实背后,也未尝不是因为去年夏天,中美在台海的博弈,会打出一个小高潮,普京指望中美在东亚打起来,所以有意在俄乌战场降温。莫斯科的想法是,只要不把美国得罪干净,中美一旦正面开打,搞不好欧美还会拉拢俄罗斯疏远中国,甚至让俄罗斯给中国添堵。
中国期待俄罗斯展现更大的决心,彻底断绝与美国的关系,即使是与普京友好的特朗普上台,都缓和不了。只有在这种俄罗斯确实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中国才会重新评估其对俄罗斯的支持,才能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地缘利益交换。因为国际关系的本质,终究是利益的交换,唯有利益是永恒的。实际上,去年9月,在普京与习近平的会面后,普京也承认了中国对乌克兰战争所表达的“疑问和担忧”。
这就解释了国在一方面高声宣布中俄合作没有上限,而在另一方面,希望俄乌冲突能由当事方自行解决,避免自己介入冲突。
从经济上来说,中共也不想和俄罗斯深度绑定,俄罗斯的经济体量太小,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只占中国总出口额的2%,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贡献有限。
虽然西方的高科技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现在不能进口到俄罗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然而,中国的私营企业对进入俄罗斯市场并不热衷,原因有产品质量无法达到过去西方产品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对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的担忧,这意味着中国和俄罗斯的经贸交流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当然也就对中国经济走出目前失业率高的困境,也是贡献有限。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正对其在中亚与俄罗斯的互依性进行重新审视。尽管俄罗斯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国,但中国为了保证其能源安全,正在积极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在最近的中亚五国峰会上,中国提议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的D线,以便减少对“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的依赖。这并不是中国首次与中亚国家合作修建能源管道,此前,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已经共建了中亚的第一条石油管道,土库曼斯坦与中国也修建了3条天然气管道。
知情人士表示,这个决定不仅基于经济考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战略和地缘政治动向。从中国的角度看,”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需要经过与美国有密切联系的蒙古,而在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投资。另外,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并不愿意让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完全依赖于俄罗斯。在今年3月访问克里姆林宫时,他并没有明确讨论“西伯利亚2号”项目。最近,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时,他也未能获得关于该项目的明确承诺。考虑到俄罗斯现在正面临欧洲的制裁,以及战争成本的不断增加,对该项目的需求更加迫切,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分歧。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重新评估其在中欧铁路线上的地位和战略。中欧铁路线在中亚地区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线,这条线路经过哈萨克斯坦,连接俄罗斯,然后从莫斯科南下,最终到达德国汉堡。这条线路比较绕,但却让俄罗斯从中赚取过路费。相比之下,南线中亚铁路潜力巨大,两条支线分别通往波斯湾和欧洲,甚至吸引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亚,当然会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因此俄罗斯自然一直反对修建其中的中吉乌铁路段,但是最近似乎口风有所松动。
这种发展使俄罗斯感到忧虑,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更愿意直接与欧洲接触,而不是依赖俄罗斯作为中介。在中国更加倾向于与中亚国家发展更紧密关系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中俄经济合作的深化将面临困难。即使经济合作能够深化,过于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可能给中国带来风险。如果处理不当,西方国家可能会认为中国在支持俄罗斯侵犯乌克兰的行为,并可能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
这种风险在中俄经贸逆差中也得到了体现。去年,中俄贸易总额创下新高,达到1902.71亿美元,但中国对俄的贸易逆差却在不断扩大。尽管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总值达到了761.22亿美元,但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总值却高达1141.49亿美元。这种逆差扩大的趋势自2021年以来就已经开始,那一年,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逆差在过去30年中首次达到了16.8亿美元。
在今年第一季度,这种贸易逆差的情况更是持续扩大。在这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增长38.7%,达到538.46亿美元,出口额240.74亿美元,进口额297.72亿美元,出现了56.98亿美元的逆差,远超过去年同期的28.37亿美元。
这种风险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往往无法对俄罗斯的重大问题给予坚定支持。举例来说,,北京在2008年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后,拒绝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独立,而在2014年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的问题上,中国对联合国的谴责决议投了弃权票,而非反对票。俄罗斯也是一样,俄罗斯与东南亚的关系依然保持友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并没有明显偏向中国。
在上海合作组织(SCO)中,中俄的利益冲突得到了体现。尽管俄罗斯试图通过SCO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但中国基于对损害与美国贸易利益的担忧,对此持保留态度。当俄罗斯邀请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加入SCO时,中国邀请了印度的对立方巴基斯坦加入。
在军事上,尽管俄罗斯向中国出售了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防御系统,但俄罗斯也向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出售了同样的武器。在共享敏感军事和技术机密方面,俄罗斯并不愿意与中国过于接近。例如,俄罗斯最初选择从中国电信巨头华为购买数据存储和服务器,但这笔交易后来被突然取消,显示出俄罗斯对使用中国技术的谨慎态度。
中俄之间是否可以被视为同盟,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一些观察家认为,尽管中俄在军事上的合作较为紧密,但莫斯科和北京并未急于正式结盟。真正的同盟意味着共享风险和责任。就像北约国家那样,如果其中一个成员国被攻击,其他成员国有义务参战。然而,中俄关系并未达到这个程度。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战争,中国并没有公开军援俄罗斯。
另一方面,俄罗斯和中国都在尽力维护和平扩展他们在各自地区的影响力,也需要处理各自的内部问题和挑战。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和决策。因此美国有信心在印度太平洋和欧洲地区分别对抗中国和俄罗斯。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且独特的外交关系之一,充满了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元素。中俄虽然在许多领域有着深度的合作,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同盟关系。尽管现阶段中俄两国的关系依然处于合作阶段,但如果两国在核心利益上出现冲突,中俄关系可能会发生剧变,甚至出现紧张对立的情况。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