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从“大”到“强”能实现吗?

嘎弩
2024-06-14
image
中国制造2025

经历了近十年的工业高速发展,中国正试图从“山寨王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以达到宏大的“中国制造2025”政治目标,如今只剩下最后半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却进一步陷入疲软状态,自从新冠疫情结束后,中国社会至今无法从“动态清零”的噩梦中复苏过来,过去的发展模式连同高速增长已难以持续。“中国制造2025”还能实现吗?

 “中国制造2025”的达成率是86%?

 据中囯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24年5月份,作为工业界晴雨表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点,而4月份是50.4点。这一指数自二月份以来首次回到负值区域。在此之前,指数曾连续五个月处于负值。

 作为业界的衡量荣枯线是,高于50点表明制造业的活动扩张,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活动收缩,也就是说,除了4月份在标准线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有连续6个月处于萎缩疲软状态。

太阳能板制造产业
太阳能板制造产业(图:Getty Images)

正当人们开始为这不幸的消息担忧时,香港的南华早报发布了一篇报道称,通过官方及其他权威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实现了绝大部分目标,只剩先进光刻技术尚未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达成率是86%。

 报道还称,该统计数据证明美国关税和制裁对中国是无效的。

 这篇报道给处于经济萧条下的中国百姓又打了一针兴奋剂,但网民还是对此发出疑问,如此精确的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其实中国政府总能离奇地把一个抽象的内容用数字精确地表达出来,据新京报报道,在2012年8月3日举行的第10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报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监测》中提到,经测算,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为0.6274,已完成了62%的复兴任务。

 十年前的民族复兴都能完成到62%,十年后“中国制造2025”的完成率达到86%,荒谬也成习惯了。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在习近平掌控中共最高领导权之后,2015年,中国前总理李克强代表中共当局提出的首个一项十年计划,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以作为雄霸世界制造业的“三步走”之一。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图:维基)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大陆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准;第三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更加巩固制造业国家地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这项“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中国政府投资3000亿,重点补贴扶持10个重要产业,这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中共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推动中国在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取得引领地位。国务院更是印发几万字通知到各地方上,要求打好未来十年中国不能输的战争。

 试图摆脱生产落后的局面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逐渐成为庞大的世界加工厂。虽然国际市场上售卖的工业产品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但由于中国本土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都非常落后。中国的制造业一直依赖外国的设备和人员研制,本地代工和仿制为主的型态使得中国大陆的创新能力、品牌品质处于世界低下水准。

 就像总理李克强2016年所举例的,中国的工厂都无能力自行生产圆珠笔的笔头。

 那时候,在全世界人的眼里,所谓“中国制造”几乎就是低劣产品或山寨产品的代名词。

 2017年11月,英“go social”网路媒体,将被外媒誉为名扬四海的中国山寨品作出排名,在其网站上PO出“前15名中国最奇特产品”名册,除前3名令人印象深刻之外,以老虎钳、螺丝起子与美工刀组成的“指甲修剪美材”获得第4名,还有分别排列第5、6、7、8名的、“垃圾拳击包”、“劣质iPad保护套”、“拼装泰迪熊”、“材质不明的棉手套”。

 名列9到15名的其他产品为“山寨PS电视游乐器”、“山寨苹果手机”、“iPhone靴”、“KINE运动拖鞋”、“NOKLA手机”、“SQMY摇杆”、“deats耳机”。

 层出不穷的伪劣商品泛滥成灾,令人啼笑皆非,不仅体现出中国人创意的幽默性,也让“中国制造”变得超级不值钱。

 “中国制造2025”计划腾空出世后,也映入了澳大利亚民众的眼帘。

 澳新银行大中华地区经济学家王蕊表示,中国所面临的是多个经济增长的瓶颈,例如劳工成本增加、员工流动率增加,再加上中国制造业面对很多效率低下的制造业程序、原材料转化率低于全球标准。

 王蕊指出中国注入巨大投资,希望在未来几十年将世界工厂型的粗犷“中国制造”概念转变为以创新、高质量、高端科技为主的“中国智造”,希望通过网络整合生产程序,建立更环保、更具智慧、更高质量的制造业。

 中国政府为了刺激老百姓对党的信心,2018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一部歌颂习近平政绩的宣传记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大力赞美中共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丰功伟绩。

 但很快,“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既被用于官方宣传,也被百姓用来作讽刺。

 “中国制造2025”引发美欧担忧

 “中国制造2025”推出一年后,一些西方学者发出警告称,大量欧洲企业甚至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纷纷在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这会对欧洲经济构成长期的风险。

 作为德国智库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制造2025″对欧洲构成的威胁。并且认定德国更是首当其冲。

 规划研究报告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学者曾林(Max Zenglein)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以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性质的外国企业,一些拥有高科技的企业往往在各自行业中具有领军地位,其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依然在中国境外。而为了获得这些关键科技,中国政府正在采用多种手段,比如许诺以这些企业更多的优惠条件、让中国企业直接去海外收购相关企业、将这些企业中的关键员工”挖角”至中国公司,必要时甚至会动用间谍手段。这是因为,北京方面认识到,在某些核心领域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将会成为中国科技升级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

 而对那些”有意愿”的科技合作伙伴,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用各种优惠条件说服这些企业将其产业链中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转移到中国,而北京的目标始终是借机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攀升到全球产业链的更高层次。报告指出,中国的电子产品行业就是典型例子:早年间只是为国际厂商进行代工组装,而如今已经有不少中国本土企业能够生产重要的核心组件。

 曾林将大部分德国企业都归入到了后一类,即”有意愿”的科技合作伙伴。

 “中国制造2025”也引起时任美国总统川普的强烈不满。

 2018年11月,川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声称,他已经让中国抛弃“中国制造2025”计画。因为,“那代表著在2025年,他们在经济上将接管世界。”

 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也开口抨击“中国制造2025”,他指控中共试图控制包括机器人、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AI)等全球90%最先进的工业。为此,北京政府指示业界掠取美国的智慧财产,要求美企交出商业机密,并支持透过并购夺取美国人的创意。中国的安全机构已透过窃取,掌握了美国的先进军事技术。

 “中国制造2025”所突显的野心也成为了当时美中贸易战的一个原因。

 美国和欧盟担心,中国政府对这些产业的大量补贴和支持可能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会损害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并削弱美欧在这些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美国和欧盟也担忧中国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做法,他们指责中国强制技术转让,并对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营设置不公平的限制。

 一些美欧国家还担心,“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某些技术具有军民两用性质,可能会被用于增强中国的军事能力,从而对美欧国家的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之后,美国又通过《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扩大了“外国投资美国委员会”审查职权,限制中国及其它国家投资美国的敏感技术。德国、法国和义大利呼吁欧盟对外国投资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主要是针对北京。澳大利亚一直在阻止中国买家收购其战略资产,并表示将更新其外国投资指导方针。加拿大政府也试图加强外国投资法律力度,要求非加拿大实体持有的股份必须通过国家安全测试。

 三年疫情令中国产业一蹶不振

 在全球大流行发生前,中共开始开始收敛“中国制造2025”外宣。来自中国主管媒体部门的通知要求媒体不再使用“中国制造2025”,违者追责。

厉害了我的囯
厉害了我的囯

 自此,以前网上常见的不可一世的“厉害了我的国”、“看到祖国这样流氓,我就放心了”、”新四大发明”等等高调言论,突然消失,外界一时反映不过来,认为中宣部开始心虚了。

 但随著中国在强制清零的政策下度过三年疫情,尤其面对欧美防御中国破坏世界市场的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逐渐放缓。“中国制造2025”一类的口号就像“全国脱贫”创造奇迹一样,成为一种自嗨。

 中国经济走向衰落的几大主要原因表现在:

 中国的企业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不断较高,增加了金融风险。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风险。高房价对居民消费形成压力,同时也对金融系统稳定构成威胁。政府试图通过调控措施来稳定市场,却没见成效。

 曾经的计划生育恶果,令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将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中美贸易战以及其他地缘政治风险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带来挑战。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也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外企大量撤离,中国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这让中国人购买了下降,中国国内消费疲软,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构成威胁。

 尽管中国在绿色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产能过剩,低价产品倾销全球的策略正遭到欧美的强烈抵制。在美国对华芯片禁运下,中国很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

 中国产能过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中共及其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指导者和资源配置的主导者,指令性经济导致市场失灵与价格信号体系紊乱,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市场无关,完全是行政命令。政府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拍脑袋上项目上工程,国企在中共指挥棒下占尽一切税收、信贷、政府补贴及产销路径的有利条件,亏损后不用负任何责任,流失的是国有资产和百姓税收。

 中国产能过剩其实就是中共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性体制性顽疾。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共高层长期以GDP和财政税收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激励指标,以GDP论英雄的指挥棒,导致各地产业政策具有极强的政治功利性,投资型经济倍受官员青睐,既能贪腐,又能捞个好政绩。即便是产能过剩,只要是高投资、高税收,中共官员们就想方设法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给予大量财政补贴和各种优惠政策,根本不管市场需求和利润。

 最为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行业,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中国钢铁产能占世界比重由1/3上升为1/2,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了美国的10倍。

 中共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创造了大量的僵尸企业,2015年随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共不得不又花巨资“去产能”,企业要偿还债务、大量裁员,进行所谓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在中共习近平当局重回计划经济路线与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又进入快速下行通道,中共为挽救对房地产打压造成的经济颓势,别出心裁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将新能源车、锂电、光伏电能等行业提升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行业。然而中共靠巨资补贴打造的新三样正成为美国及欧盟国家制造业的新祸害。

 为了应对中共式产能过剩及全球倾销,美欧除了加征关税反倾销,更禁止进口中国政府补贴最严重的产品。

 在中共当局的指挥棒下,企业生产也跟著上下起伏,一路走向顶峰,再一路跌到低谷。

 2025年完成从“大”到“强”,估计已经是难产

 2024年4月28日,中共官媒央广网出现一篇报道称,中国光伏巨头TCL旗下的一家上市公司TCL中环已连续两个季度亏损,半年累计亏超35亿元,2023年归母净利润与预期的最低值相差近8亿元。

 TCL中环业绩爆雷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TCL 中环
TCL (图:网络图片)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感慨,新的时代要来了,“没想到硅片的落幕来得如此之快。”

 中国政府和官媒最近频频夸耀的外贸“新三样”——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的出口业绩增长,事实上也没有宣传那般的顺畅。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期限还剩半年,亚洲开发银行(ADB)近期发布2024年经济展望,预计中国经济将持续现“降温”。

 依据“中国制造2025”计画内容,中国期望到2025年以前,数个关键高科技产业不再依赖进口。现在看来,中国在近几年依然无法实现。

 从李克强到李强,梦想毕竟不是现实,自2024年的首季,就输得如此之惨,引领制造业从“大”到“强”,估计已经是难产。

 

猜你喜欢

李强访澳 迎接人群两重天

嘎弩  2024-06-18

易富贤:中国制造业即将衰落

易富贤  2024-05-20

编辑推荐

中国A股惨绿 上证失守三千点大关

自由亚洲电台  2024-06-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