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 從「大」到「強」能實現嗎?

嘎弩
2024-06-14
image
中國製造2025

經歷了近十年的工業高速發展,中國正試圖從「山寨王國」轉變為「製造強國」,以達到宏大的「中國製造2025」政治目標,如今只剩下最後半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卻進一步陷入疲軟狀態,自從新冠疫情結束後,中國社會至今無法從「動態清零」的噩夢中復甦過來,過去的發展模式連同高速增長已難以持續。「中國製造2025」還能實現嗎?

 「中國製造2025」的達成率是86%?

 據中囯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2024年5月份,作為工業界晴雨表的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點,而4月份是50.4點。這一指數自二月份以來首次回到負值區域。在此之前,指數曾連續五個月處於負值。

 作為業界的衡量榮枯線是,高於50點表明製造業的活動擴張,低於50則表明製造業活動收縮,也就是說,除了4月份在標準線外,中國的經濟發展已有連續6個月處於萎縮疲軟狀態。

太陽能板製造產業
太陽能板製造產業(圖:Getty Images)

正當人們開始為這不幸的消息擔憂時,香港的南華早報發布了一篇報道稱,通過官方及其他權威資料數據梳理得出,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等10個關鍵領域實現了絕大部分目標,只剩先進光刻技術尚未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達成率是86%。

 報道還稱,該統計數據證明美國關稅和制裁對中國是無效的。

 這篇報道給處於經濟蕭條下的中國百姓又打了一針興奮劑,但網民還是對此發出疑問,如此精確的數字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其實中國政府總能離奇地把一個抽象的內容用數字精確地表達出來,據新京報報道,在2012年8月3日舉行的第10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報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中提到,經測算,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

 十年前的民族復興都能完成到62%,十年後「中國製造2025」的完成率達到86%,荒謬也成習慣了。

 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

 在習近平掌控中共最高領導權之後,2015年,中國前總理李克強代表中共當局提出的首個一項十年計劃,也就是「中國製造2025」,以作為雄霸世界製造業的「三步走」之一。

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 (圖:維基)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大陸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更加鞏固製造業國家地位,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在這項「中國製造2025」計劃下,中國政府投資3000億,重點補貼扶持10個重要產業,這十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

 中共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以推動中國在機器人技術、信息技術和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取得引領地位。國務院更是印發幾萬字通知到各地方上,要求打好未來十年中國不能輸的戰爭。

 試圖擺脫生產落後的局面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中國利用廉價的勞動力,逐漸成為龐大的世界加工廠。雖然國際市場上售賣的工業產品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但由於中國本土的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都非常落後。中國的製造業一直依賴外國的設備和人員研製,本地代工和仿製為主的型態使得中國大陸的創新能力、品牌品質處於世界低下水準。

 就像總理李克強2016年所舉例的,中國的工廠都無能力自行生產圓珠筆的筆頭。

 那時候,在全世界人的眼裡,所謂「中國製造」幾乎就是低劣產品或山寨產品的代名詞。

 2017年11月,英「go social」網路媒體,將被外媒譽為名揚四海的中國山寨品作出排名,在其網站上PO出「前15名中國最奇特產品」名冊,除前3名令人印象深刻之外,以老虎鉗、螺絲起子與美工刀組成的「指甲修剪美材」獲得第4名,還有分別排列第5、6、7、8名的、「垃圾拳擊包」、「劣質iPad保護套」、「拼裝泰迪熊」、「材質不明的棉手套」。

 名列9到15名的其他產品為「山寨PS電視遊樂器」、「山寨蘋果手機」、「iPhone靴」、「KINE運動拖鞋」、「NOKLA手機」、「SQMY搖杆」、「deats耳機」。

 層出不窮的偽劣商品泛濫成災,令人啼笑皆非,不僅體現出中國人創意的幽默性,也讓「中國製造」變得超級不值錢。

 「中國製造2025」計劃騰空出世後,也映入了澳大利亞民眾的眼帘。

 澳新銀行大中華地區經濟學家王蕊表示,中國所面臨的是多個經濟增長的瓶頸,例如勞工成本增加、員工流動率增加,再加上中國製造業面對很多效率低下的製造業程序、原材料轉化率低於全球標準。

 王蕊指出中國注入巨大投資,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將世界工廠型的粗獷「中國製造」概念轉變為以創新、高質量、高端科技為主的「中國智造」,希望通過網絡整合生產程序,建立更環保、更具智慧、更高質量的製造業。

 中國政府為了刺激老百姓對黨的信心,2018年3月,中央電視台推出一部歌頌習近平政績的宣傳記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大力讚美中共在經濟建設領域的豐功偉績。

 但很快,「厲害了,我的國」成為了網絡流行語,既被用於官方宣傳,也被百姓用來作諷刺。

 「中國製造2025」引發美歐擔憂

 「中國製造2025」推出一年後,一些西方學者發出警告稱,大量歐洲企業甚至政府,出於短期利益的考慮,紛紛在積極參與”中國製造2025″,這會對歐洲經濟構成長期的風險。

 作為德國智庫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發布研究報告稱,”中國製造2025″對歐洲構成的威脅。並且認定德國更是首當其衝。

 規劃研究報告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學者曾林(Max Zenglein)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以不同的方式針對不同性質的外國企業,一些擁有高科技的企業往往在各自行業中具有領軍地位,其產業鏈最有價值的部分依然在中國境外。而為了獲得這些關鍵科技,中國政府正在採用多種手段,比如許諾以這些企業更多的優惠條件、讓中國企業直接去海外收購相關企業、將這些企業中的關鍵員工”挖角”至中國公司,必要時甚至會動用間諜手段。這是因為,北京方面認識到,在某些核心領域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將會成為中國科技升級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

 而對那些”有意願”的科技合作夥伴,中國政府正在努力用各種優惠條件說服這些企業將其產業鏈中最有技術含量的部分轉移到中國,而北京的目標始終是藉機實現本國產業的升級、攀升到全球產業鏈的更高層次。報告指出,中國的電子產品行業就是典型例子:早年間只是為國際廠商進行代工組裝,而如今已經有不少中國本土企業能夠生產重要的核心組件。

 曾林將大部分德國企業都歸入到了後一類,即”有意願”的科技合作夥伴。

 「中國製造2025」也引起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的強烈不滿。

 2018年11月,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聲稱,他已經讓中國拋棄「中國製造2025」計畫。因為,「那代表著在2025年,他們在經濟上將接管世界。」

 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也開口抨擊「中國製造2025」,他指控中共試圖控制包括機器人、生物科技與人工智能(AI)等全球90%最先進的工業。為此,北京政府指示業界掠取美國的智慧財產,要求美企交出商業機密,並支持透過併購奪取美國人的創意。中國的安全機構已透過竊取,掌握了美國的先進軍事技術。

 「中國製造2025」所突顯的野心也成為了當時美中貿易戰的一個原因。

 美國和歐盟擔心,中國政府對這些產業的大量補貼和支持可能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會損害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並削弱美歐在這些高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美國和歐盟也擔憂中國在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做法,他們指責中國強制技術轉讓,並對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運營設置不公平的限制。

 一些美歐國家還擔心,「中國製造2025」涉及的某些技術具有軍民兩用性質,可能會被用於增強中國的軍事能力,從而對美歐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之後,美國又通過《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擴大了「外國投資美國委員會」審查職權,限制中國及其它國家投資美國的敏感技術。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呼籲歐盟對外國投資進行更嚴格的審查,主要是針對北京。澳大利亞一直在阻止中國買家收購其戰略資產,並表示將更新其外國投資指導方針。加拿大政府也試圖加強外國投資法律力度,要求非加拿大實體持有的股份必須通過國家安全測試。

 三年疫情令中國產業一蹶不振

 在全球大流行發生前,中共開始開始收斂「中國製造2025」外宣。來自中國主管媒體部門的通知要求媒體不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違者追責。

厲害了我的囯
厲害了我的囯

 自此,以前網上常見的不可一世的「厲害了我的國」、「看到祖國這樣流氓,我就放心了」、」新四大發明」等等高調言論,突然消失,外界一時反映不過來,認為中宣部開始心虛了。

 但隨著中國在強制清零的政策下度過三年疫情,尤其面對歐美防禦中國破壞世界市場的措施,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年中逐漸放緩。「中國製造2025」一類的口號就像「全國脫貧」創造奇蹟一樣,成為一種自嗨。

 中國經濟走向衰落的幾大主要原因表現在:

 中國的企業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水平不斷較高,增加了金融風險。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大量泡沫風險。高房價對居民消費形成壓力,同時也對金融系統穩定構成威脅。政府試圖通過調控措施來穩定市場,卻沒見成效。

 曾經的計劃生育惡果,令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將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壓力。

 中美貿易戰以及其他地緣政治風險給中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合作帶來挑戰。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和貿易摩擦也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外企大量撤離,中國青年人失業率居高不下,這讓中國人購買了下降,中國國內消費疲軟,對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也構成威脅。

 儘管中國在綠色能源產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產能過剩,低價產品傾銷全球的策略正遭到歐美的強烈抵制。在美國對華芯片禁運下,中國很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核心技術。

 中國產能過剩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中共及其政府成為經濟活動的指導者和資源配置的主導者,指令性經濟導致市場失靈與價格信號體系紊亂,政府的產業政策與市場無關,完全是行政命令。政府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拍腦袋上項目上工程,國企在中共指揮棒下占盡一切稅收、信貸、政府補貼及產銷路徑的有利條件,虧損後不用負任何責任,流失的是國有資產和百姓稅收。

 中國產能過剩其實就是中共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性體制性頑疾。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四十年裡,中共高層長期以GDP和財政稅收作為地方官員的考核激勵指標,以GDP論英雄的指揮棒,導致各地產業政策具有極強的政治功利性,投資型經濟倍受官員青睞,既能貪腐,又能撈個好政績。即便是產能過剩,只要是高投資、高稅收,中共官員們就想方設法降低行業准入門檻,給予大量財政補貼和各種優惠政策,根本不管市場需求和利潤。

 最為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鋼鐵行業,從2006年到2015年,十年間,中國鋼鐵產能占世界比重由1/3上升為1/2,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了美國的10倍。

 中共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創造了大量的殭屍企業,2015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共不得不又花巨資「去產能」,企業要償還債務、大量裁員,進行所謂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

 在中共習近平當局重回計劃經濟路線與政策之後,中國經濟又進入快速下行通道,中共為挽救對房地產打壓造成的經濟頹勢,別出心裁地提出「新質生產力」,將新能源車、鋰電、光伏電能等行業提升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創新行業。然而中共靠巨資補貼打造的新三樣正成為美國及歐盟國家製造業的新禍害。

 為了應對中共式產能過剩及全球傾銷,美歐除了加征關稅反傾銷,更禁止進口中國政府補貼最嚴重的產品。

 在中共當局的指揮棒下,企業生產也跟著上下起伏,一路走向頂峰,再一路跌到低谷。

 2025年完成從「大」到「強」,估計已經是難產

 2024年4月28日,中共官媒央廣網出現一篇報道稱,中國光伏巨頭TCL旗下的一家上市公司TCL中環已連續兩個季度虧損,半年累計虧超35億元,2023年歸母淨利潤與預期的最低值相差近8億元。

 TCL中環業績爆雷的消息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TCL 中環
TCL (圖:網絡圖片)

 一位光伏業內人士感慨,新的時代要來了,「沒想到硅片的落幕來得如此之快。」

 中國政府和官媒最近頻頻誇耀的外貿「新三樣」——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的出口業績增長,事實上也沒有宣傳那般的順暢。

 「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期限還剩半年,亞洲開發銀行(ADB)近期發布2024年經濟展望,預計中國經濟將持續現「降溫」。

 依據「中國製造2025」計畫內容,中國期望到2025年以前,數個關鍵高科技產業不再依賴進口。現在看來,中國在近幾年依然無法實現。

 從李克強到李強,夢想畢竟不是現實,自2024年的首季,就輸得如此之慘,引領製造業從「大」到「強」,估計已經是難產。

 

猜你喜歡

李強訪澳 迎接人群兩重天

嘎弩  2024-06-18

編輯推薦

程曉農:中國的養老危機

程曉農  2024-06-27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