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循环受阻的时候,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当中存在大量的毒瘤,这些毒瘤不仅不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反而会吞噬社会财富,导致财富流失到极少数人的钱包。
恒大,是一个已经被戳破的毒瘤,但还有没有高科技、制造业界的恒大?
“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定性。
也就是说,在顶层视角当中,消费不振的确是现在制约经济的最大因素。但是问题就来了,究竟为什么14亿人的庞大人口,消费却成了问题?按道理说,如此庞大的市场足以养活任何巨大的产业了。
很多人的回答都简单:老百姓没钱。
是,老百姓没钱,但仍然不止于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从方方面面来分析一下,除了收入差距之外,14亿人撑不起消费的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要理解清楚消费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理解的消费,就是指吃吃喝喝,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正是这个误区造成了一些常见的困惑,比如:景区人山人海,步行街也人满为患,怎么就说消费不振呢?
吃吃喝喝是消费,但只是消费的小头、末端。在经济学上所指的消费,主要是指大宗消费。除了买房之外,就是买车、大宗电器、电子产品、中高端旅游、教育培训支出等等。
肉眼可见的,这些消费在2022年以来都大幅下滑。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数据,是奢侈品的销量下滑、高端商场业绩下滑、文玩收藏市场的“崩盘”。
在教育方面有一个特别的数据,就是中国的钢琴价格遭遇了几乎是腰斩的下跌。在这背后,是马术、钢琴之类的城市新中产子女教育“标配”遭遇“支付不起”的窘境。

也就是说,中高端消费,不行了。尽管我们在观感上觉得餐厅排长队、景区人山人海才是消费,但实际上,中高端消费才是真正花钱的地方——毕竟这个领域的一宗消费就等于几万名老百姓吃一碗面了。
北京上海还有一个数据,就是中高端餐饮也遭遇了“滑铁卢”,在过去两年不是降级就是倒闭。
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消费确实变差了。
那么究竟为何呢?除了老百姓钱包干瘪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
我们要注意到,老百姓钱包紧缩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在这背后,是整个经济环境的紧缩化,是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经济循环受阻、流动性停滞,这些宏观性的问题。
说实话,老百姓的钱包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市场流通货币的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的作用,是作为央行、商业银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经济循环好的时候,钱的流动性很高,那么老百姓的钱包就比较鼓——因为钱从你这里经手的比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钱真的属于你。这时候的老百姓就像是银行的柜员,啪啦啪啦数钱,看起来很阔气,但这钱最终还是得回去。
但我们依然可以视为,这个钱是有效的——毕竟它带来了消费,带来了愉悦感,也换成了实打实的东西,比如新房子、车子、家具家电。
只要经济正向循环还在,那这一切就没问题。这里要注意,当我们看到DeepSeek、电动车、机器人这些“经济很好”的标志的时候,其实并不意味着经济很好。
因为那只是生产端,也就是说,当一个经济体只能生产很好的东西,却卖不掉的时候,这不叫经济好,只能说是生产得多,或者生产质量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循环停滞甚至失速呢?
就是因为,从生产到消费的这个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从生产到消费,中间沟通的桥梁主要是企业。企业负责两件事,一是搭建起“生产——就业”的循环,二是构成“就业——消费”的通道。也就是说,企业其实是负责财富分配的第一环节。现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

举个例子,在“生产——就业”循环当中,企业要扩大生产,才会扩大招聘也就是扩大就业。那么企业扩大生产的理由是什么?应当是内需旺盛,才是健康的。
最近,比亚迪扩招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经济转好的标志,其实并不是。因为比亚迪扩招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外市场的购车需求,而非国内市场,那么这个扩招起到的宏观经济正向循环作用就比较差。
在“就业——消费”循环当中,企业扩大生产、扩大就业,这就意味着将社会创造的总财富通过工资分配到了民众手里。民众就成了那个“经手钱包”,再将钱花出去,反哺企业的业绩和利润,从而完成经济循环。
所以我们看到,在企业承担的分配和循环作用当中,是企业的两个问题导致经济循环受阻,一是企业卖不出去东西,二是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
企业卖不出去东西,意味着企业的业绩变差,那么企业利润下降之后就不愿意扩大生产,也就意味着就业变差,进一步促进民众消费力下降。
这看起来是个循环论证,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是在本质上,它是社会经济总体僵化所导致的一种悖论。
这种僵化是指,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导致企业和民众都失去了继续投资和消费的动力与信心。
从外部来说,是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摩擦升级;从内部来说,是企业本身的发展走向僵化所导致。
这一点可以参考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问题。尽管说日本的房价腰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紧缩问题,但在根源上,是僵尸企业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1995年才暴露出来,也就是在日本房价暴跌5年后才表现出来。
日本僵尸企业的问题,除了企业呆坏账多,主要还有存在大量的假装高科技但实际上是骗补贴的企业、皮包公司,另外,很多公司搞钱的方式根本不是好好生产,而是各种歪门邪道的投资,甚至操纵股市、与黑社会勾结搞钱,等等。
当年日本的僵尸企业问题,其实也是日本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法治不够健全的表现,导致很多企业有空子可以钻。
以上,才是日本出现“虚假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循环受阻的企业弊病。

1995年以后,日本才意识到需要下狠手整治这些僵尸企业,不断健全法律和监督,让它们该破产的破产,这才用十来年时间逐渐清除了经济循环当中的毒瘤。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刀阔斧走向法治化的基础,日本经济才不至于像阿根廷那样坠落到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们参照日本就会很容易联想到,当经济循环受阻的时候,很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当中存在大量的毒瘤,这些毒瘤不仅不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循环,反而会吞噬社会财富,导致财富流失到极少数人的钱包。
恒大,是一个已经被戳破的毒瘤,但还有没有高科技、制造业界的恒大?
A股上市公司整体的利润还不如李佳琦带货,那么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中国企业的整体盈利如此之弱?
要进行真正彻底的经济改革,就必须也以法治之利器,戳破这些隐匿的毒瘤企业,方可治病。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黑噪音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