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為何撐不起消費?

倪刃
2025-02-21
image
網絡圖片

當經濟循環受阻的時候,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企業當中存在大量的毒瘤,這些毒瘤不僅不促進生產和消費的循環,反而會吞噬社會財富,導致財富流失到極少數人的錢包。

恆大,是一個已經被戳破的毒瘤,但還有沒有高科技、製造業界的恆大?

「有效需求不足」,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定性。

也就是說,在頂層視角當中,消費不振的確是現在制約經濟的最大因素。但是問題就來了,究竟為什麼14億人的龐大人口,消費卻成了問題?按道理說,如此龐大的市場足以養活任何巨大的產業了。

很多人的回答都簡單:老百姓沒錢。

是,老百姓沒錢,但仍然不止於此。今天這篇文章,就從方方面面來分析一下,除了收入差距之外,14億人撐不起消費的其他一些原因。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首先,要理解清楚消費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理解的消費,就是指吃吃喝喝,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也正是這個誤區造成了一些常見的困惑,比如:景區人山人海,步行街也人滿為患,怎麼就說消費不振呢?

吃吃喝喝是消費,但只是消費的小頭、末端。在經濟學上所指的消費,主要是指大宗消費。除了買房之外,就是買車、大宗電器、電子產品、中高端旅遊、教育培訓支出等等。

肉眼可見的,這些消費在2022年以來都大幅下滑。其中頗有代表性的數據,是奢侈品的銷量下滑、高端商場業績下滑、文玩收藏市場的「崩盤」。

在教育方面有一個特別的數據,就是中國的鋼琴價格遭遇了幾乎是腰斬的下跌。在這背後,是馬術、鋼琴之類的城市新中產子女教育「標配」遭遇「支付不起」的窘境。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也就是說,中高端消費,不行了。儘管我們在觀感上覺得餐廳排長隊、景區人山人海才是消費,但實際上,中高端消費才是真正花錢的地方——畢竟這個領域的一宗消費就等於幾萬名老百姓吃一碗麵了。

北京上海還有一個數據,就是中高端餐飲也遭遇了「滑鐵盧」,在過去兩年不是降級就是倒閉。

所有這一切都標誌着,消費確實變差了。

那麼究竟為何呢?除了老百姓錢包幹癟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因素?

我們要注意到,老百姓錢包緊縮其實只是一個表象,在這背後,是整個經濟環境的緊縮化,是企業盈利能力減弱、經濟循環受阻、流動性停滯,這些宏觀性的問題。

說實話,老百姓的錢包本來就不屬於自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市場流通貨幣的中轉站。

這個中轉站的作用,是作為央行、商業銀行、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樑。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當經濟循環好的時候,錢的流動性很高,那麼老百姓的錢包就比較鼓——因為錢從你這裡經手的比較多。但這並不意味着錢真的屬於你。這時候的老百姓就像是銀行的櫃員,啪啦啪啦數錢,看起來很闊氣,但這錢最終還是得回去。

但我們依然可以視為,這個錢是有效的——畢竟它帶來了消費,帶來了愉悅感,也換成了實打實的東西,比如新房子、車子、家具家電。

只要經濟正向循環還在,那這一切就沒問題。這裡要注意,當我們看到DeepSeek、電動車、機器人這些「經濟很好」的標誌的時候,其實並不意味着經濟很好。

因為那只是生產端,也就是說,當一個經濟體只能生產很好的東西,卻賣不掉的時候,這不叫經濟好,只能說是生產得多,或者生產質量提高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經濟循環停滯甚至失速呢?

就是因為,從生產到消費的這個中間環節,出了問題。

從生產到消費,中間溝通的橋樑主要是企業。企業負責兩件事,一是搭建起「生產——就業」的循環,二是構成「就業——消費」的通道。也就是說,企業其實是負責財富分配的第一環節。現在,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舉個例子,在「生產——就業」循環當中,企業要擴大生產,才會擴大招聘也就是擴大就業。那麼企業擴大生產的理由是什麼?應當是內需旺盛,才是健康的。

最近,比亞迪擴招引起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經濟轉好的標誌,其實並不是。因為比亞迪擴招主要是為了應對國外市場的購車需求,而非國內市場,那麼這個擴招起到的宏觀經濟正向循環作用就比較差。

在「就業——消費」循環當中,企業擴大生產、擴大就業,這就意味着將社會創造的總財富通過工資分配到了民眾手裡。民眾就成了那個「經手錢包」,再將錢花出去,反哺企業的業績和利潤,從而完成經濟循環。

所以我們看到,在企業承擔的分配和循環作用當中,是企業的兩個問題導致經濟循環受阻,一是企業賣不出去東西,二是企業不願意擴大生產。

企業賣不出去東西,意味着企業的業績變差,那麼企業利潤下降之後就不願意擴大生產,也就意味着就業變差,進一步促進民眾消費力下降。

這看起來是個循環論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但是在本質上,它是社會經濟總體僵化所導致的一種悖論。

這種僵化是指,經濟的大環境、大背景,導致企業和民眾都失去了繼續投資和消費的動力與信心。

從外部來說,是地緣政治緊張、貿易摩擦升級;從內部來說,是企業本身的發展走向僵化所導致。

這一點可以參考當年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問題。儘管說日本的房價腰斬造成了嚴重的經濟緊縮問題,但在根源上,是殭屍企業的問題。這個問題直到1995年才暴露出來,也就是在日本房價暴跌5年後才表現出來。

日本殭屍企業的問題,除了企業呆壞賬多,主要還有存在大量的假裝高科技但實際上是騙補貼的企業、皮包公司,另外,很多公司搞錢的方式根本不是好好生產,而是各種歪門邪道的投資,甚至操縱股市、與黑社會勾結搞錢,等等。

當年日本的殭屍企業問題,其實也是日本市場化機制不夠健全、法治不夠健全的表現,導致很多企業有空子可以鑽。

以上,才是日本出現「虛假繁榮」的重要原因,是日本經濟循環受阻的企業弊病。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1995年以後,日本才意識到需要下狠手整治這些殭屍企業,不斷健全法律和監督,讓它們該破產的破產,這才用十來年時間逐漸清除了經濟循環當中的毒瘤。

正是因為有這種大刀闊斧走向法治化的基礎,日本經濟才不至於像阿根廷那樣墜落到發展中國家。

那麼我們參照日本就會很容易聯想到,當經濟循環受阻的時候,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企業當中存在大量的毒瘤,這些毒瘤不僅不促進生產和消費的循環,反而會吞噬社會財富,導致財富流失到極少數人的錢包。

恆大,是一個已經被戳破的毒瘤,但還有沒有高科技、製造業界的恆大?

A股上市公司整體的利潤還不如李佳琦帶貨,那麼我們也要反思:為什麼中國企業的整體盈利如此之弱?

要進行真正徹底的經濟改革,就必須也以法治之利器,戳破這些隱匿的毒瘤企業,方可治病。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黑噪音

猜你喜歡

就怕年輕人搶着掃大街

魔鬼斯基  2025-02-23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