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远梦残 遗憾也是一种美

清箫
2023-06-01
image
(图源:Adobe Stock)

与诸君分享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一同感受夜阑梦醒的诗情画意与遗憾之美:

“马に寝て 残梦月远し 茶のけぶり”

为方便诸位理解,笔者将其翻译成中文诗:

中译(一):

信马垂鞭寝,

忽惊晓梦残。

迢迢弦月逝,

隐隐见茶烟。

翻译采用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格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体现俳人创作时恪守“五七五”格式的难度,因此这里以同样具备一定难度的五绝诗体翻译该作。

 

1
(图:清箫)

中译(二):

马背酣眠

月远梦残

袅袅茶烟

这是简短且不注重格律的翻译版本,以最大程度符合俳句短小精悍的特点。

谈一谈这首俳句的背景。松尾芭蕉曾在前言中写道:“二十日残月朦胧,山麓昏暗,马上垂鞭,数里未闻鸡鸣。忽惊杜牧早行残梦,已至小夜中山。” 

可见当时夜色将尽,松尾芭蕉骑马途中不知不觉睡著了,蓦然惊醒时才发现已来到小夜中山。举目眺望,天边那越来越淡的残月正如自己一去不返的美梦,即将在破晓之际随夜幕一同远逝。再细看,村镇里早起之人已在煮茶,袅袅升起的茶烟依稀可见。

俳人不禁想起中国唐代诗人杜牧的〈早行〉,此刻梦残的经历与〈早行〉诗句“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极为相近。于是他以〈早行〉为灵感作出这首俳句,致敬古人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残梦月远し”是该俳句精华之处,把将逝之月与未完之梦并列,可以说是残梦的有形化,有点比喻的味道。残缺的不仅是梦,亦是天边之月;而远逝的不仅是月,亦是难舍之梦。一残一远,双倍遗憾,更让读者感受深刻。换而言之,如果你不懂梦残是什么滋味,那就看看远方的残月吧!

“茶のけぶり”(隐隐见茶烟)则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你可能会问,一缕茶烟有什么了不起,但笔者认为茶烟在此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想若将其换作青山、小溪、森林等,都不足以表现破晓前那隐隐的生机。俳人一路奔波,数里无鸡鸣,梦残遗憾之际突然发现不远处有茶烟,意味著此地有人家,呼应“已至小夜中山”,颇具“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味。 比起漫漫长路让人困倦的山水,俳人想必对茶烟更敏感且渴望;又或许,他未尽的美梦即是茶香弥漫。

辞旧方能迎新。朝日替残月,茶烟续残梦,看似叙事描景,却又似人生的缩影,在无数次遗憾中走向未知的未来。

 

松尾芭蕉简介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他公认的功绩是将俳句形式推向顶峰,被誉为日本的“俳圣”。他将一般轻松诙谐的喜剧诗句提升为正式的诗体,并在作品中灌输了禅意。综合概括其作品的特点,即深受禅宗思想和自己的旅行经历影响,借由简单事物表达内心感受。

日本
(图源:公有领域)

松尾芭蕉一生用过许多笔名,比如早期的俳号“桃青”,以表达对唐朝诗仙李白的尊崇。“桃青”与“李白”是对偶,桃对李,青对白。松尾芭蕉的弟子李下于延宝九年送给他一株芭蕉树,并种在当时隐居的庭园内,不久后,他自天和二年开始以芭蕉作为俳号。

松尾芭蕉从年轻时就喜欢俳句并开始创作,到公元1676年时被公认为俳句大师,这年他仅仅32岁。他之后开始给诗歌比赛做裁判,并收了一批弟子。其弟子在1680年为其建了第一间芭蕉庵。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功名成就,从而转向探寻禅宗之境界。1682年的冬季,他的芭蕉庵被焚毁。1684年秋,他开启了一趟名为“旷野纪行”或“饱经风霜的骷髅之纪录”的旅行,在此次旅行结束时他创作了《散文之旅》。

1687年,他开启了另一阶段的长途旅行,经过了上野、大坂、须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区。1689年,他开启了一段更具挑战性的本州岛北部之旅,且写下了著名的旅游日志——《奥之细道》。

在逝世前,1693年他曾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拒绝接见任何人,闭关清心,追求没有物欲羁绊的生活以及摆脱痛苦的隐居生活。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