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气球事件说明了什么?

程晓农
2023-02-20
image
美国海军发布第一批F22战机击落的中共间谍气球打捞照片(图片来源:美国海军推特)

中国间谍气球事件发生以后,美中关系明显恶化。在此期间,双方经历了一系列互动。美国政府先是与中国政府沟通,然后把气球击落,打捞之后,又宣布气球上携带有情报摄取装备;中共对此的态度,从承认气球进入美国领土,变成抗议美国击落气球,再反诬美国也有气球进入中国领空;美国的媒体关注点则逐渐从间谍气球本身,转移到中国对美国的恶意威胁问题。这短短的十几天内,这个间谍气球暴露出了中共处理对美关系的底牌,而其中深意值得分析。

一、间谍气球是北京《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的一部分

关于间谍气球的活动,目前美国的媒体主要是就事论事,但忽略了一个重要角度,即间谍气球乃中共对美国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间谍气球事件,就比较容易理解,北京为何不惜破坏中美关系,也绝不肯承认间谍气球的使命。

目前对中国间谍气球的操作,美国媒体至多是延伸到中国可能存在“气球舰队”这样的层面。但是,为什么中共会如此明目张胆地操作间谍气球项目,那只是单纯的搜集情报需要吗?实际上,如果把去年中共宣布的《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纳入思考,就不难发现,中国正在部署实施针对美国和台湾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美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还是国会,似乎都没有对中共的如此部署,有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认知。

2022年6月13日习近平签署了一项命令,宣布《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从2022年6月15日开始生效。我在去年8月26日给本台的评论文章中就此做过简要分析。那时,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此类行动对台湾的威胁这个层面;但当时我没想到,这个行动同样也针对美国,是中共对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年的这次间谍气球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把视界打开,要从中共的全球战略这一角度,重新来认识中共有计划、有步骤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美苏长达40年的冷战,留下了教训,也留下了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双方必须避免热战;否则,一旦动用核武器,就万劫不复了。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长期未把中国可能取代苏联、成为美国新的战略对手这一前景纳入考量;直到川普总统任内,才开始警惕中国的潜在威胁。但美国目前基本上依然沿用美苏冷战的威慑战略,希望中国也能象前苏联那样,有所克制;而拜登最近开始对中国实行芯片领域的技术封锁,这也是美苏冷战时代用过的手法,希望籍此延缓中国军事技术的升级速度。

二、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新冷战的扩大化

然而,美国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好像并没认识到,中共已经从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之外,构想出一套非热战的新对抗战略,并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了;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实际上是把冷战的范围和手法扩大化了。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动用军事力量,但不启动热战,却可能达到传统冷战所达不到的威胁效果。

在美苏冷战那种传统的冷战当中,苏联除了被动地跟随美国,不断升级战略威胁的强度、从核武库的强化到扩大外太空的军力竞争之外,也参与或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传统型地面战争,但苏联并没采取主动型的非战争常规军事行动。因此,美国也没有这方面的防备。然而,中共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发明”,给美国提出了新的国际关系课题,那就是,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一旦针对美国及其盟国启动“非战争军事行动”,美国要如何回应,又要如何防范。

中共的《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共有6章59条,但中国媒体没公布这份命令的具体内容。中共对这个《纲要》保密,当然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并非中共官媒宣称的所谓“救灾”、“维和”等使命,而是军队对外战略的非战争实施手段。

美国国会研究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21年的一份关于中国军力的报告提到, 非战争行动指的是除全面冲突以外的军事行动,可能包括定期活动,如巡逻、军事外交和维和行动,以及危机应对行动。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

其实,中共军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完全可能包括对外实施挑衅型或威胁型的军事行动,象这次的间谍气球活动就是如此。中共的所谓“非战争军事行动”,会涉及到海上和空中的准军事行动,其目标既可能指向中国的邻国,如台湾、日本,也可能指向美国本土以及美国的海外领地,如关岛、中途岛等重要的军事基地。

在台湾和日本方面,“非战争军事行动”可能包括以演习和巡逻为名的领空、领海入侵,诸如对邻国的近海连续发射导弹;也可能动用军队参与的渡轮和武装民兵船的行动,先测试邻国的海岸防卫能力,然后对邻国的港口实施骚扰型封锁。

在南海,中共以“民用”为伪装,陆续在一系列水下暗礁上造人工岛,然后建成海空军基地,造成了霸占南海国际水域的事实。这正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种典型方式。

而在美国方面,中共则以空中侦察(包括间谍气球)、水面舰队逼近等方式,对美国施加压力,展示中共无惧美国的姿态。

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术和战略目的

从本质上讲,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一种战争边缘政策和“蚕食”模式。它通过一步一步地挤压对方的安全空间,造成对方的困忧,为进一步的威胁创造空间和机会。

在战术上,“非战争军事行动”试图达到军事上的战争手段不一定能达成的目标,例如,逼迫对方不战而降,或者为了防止军事冲突而步步退守,为中共的军队创造越来越大的威胁空间。

从战略上看,“非战争军事行动”可以让中共的情报搜集和逼近演习常态化,让对方疏于防范或疲于防卫,进而达到不战而据上风的态势,为以后升级军事压力制造机会。

在台湾方面,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很可能从战术动作开始,企图达到和平占领台湾的目的。其战术动作是,用军事力量来实行港口封锁和国际航路封锁,实施经济绞杀战;同时试图借此动摇台湾的民心,设法诱导台湾的选民选出对中共投降的政党来执政。如此中共就可以实现其“和平统一”的战略目标,让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便在台湾登岛,进而实现对台湾的统治。

在美国方面,2020年初中共海军的水面舰队到中途岛附件海域演习,以及最近中共的航母编队到关岛附近海域演习,就是针对美军基地采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部分。而中共“间谍气球”部队对美国领空入侵,也是在测试美国的领空防卫能力,进而为今后利用气球投放有害物质或小型武器积累经验。

事实上,中共军队对日本和美国的威胁,与它对台湾的威胁是密切相关的。北京希望削弱美军对台湾的支援能力,从而让美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东部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能够为所欲为。中共的海上和空中威胁或骚扰,表面上不算是战争行动,所以中共有时会用“民用”目的或军队训练来包装;但是,此类军方采取的行动无不具有军事目的,都属于准军事行动。中共希望美军对中方所谓的“民用”行动充分宽容,接受中共制造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实,理由是,中共在“化解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地区稳定”。然而,在国际社会看来,这无非是新霸权主义的托词而已。

四、中共对美敌意的三重来源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有两大幻想。其一是,加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会走上民主化道路;其二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会对国际社会承担必要的义务,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前一个幻想,即中国民主化的幻想,早已破局。直到习近平连任独裁之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圈才终于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了一个完全错误的判断。经济全球化不是为民主化铺平了道路,而是为中共推行国际霸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幻想,所谓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虽然还在美国的外交语言中存在,但已被中共的各种行动破局。这次的间谍气球事件,就是中共故意扮演“不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的典型表现。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的历任总统为中共打开WTO大门的时候,中共策略性地保持着低姿态(即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因此给不少美国政治人物和中国问题专家一种印象,似乎中共拥抱了资本主义之后,早晚会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然而,这种幼稚看法完全忽视了中共对美国的三重敌意。

首先,中共对美国的敌意出于“民主恐惧症”。为了确保红色政权,中共对民主国家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充满了恐惧,害怕国民向往世界上最大、又最繁荣的美国。因此,不管美中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如何密切,中共从未停止过政治上的反美洗脑教育。如果中共的仇美、反美态度仅仅停留在“民主恐惧症”上,或许还不那么具有进攻性。但中共现在也害怕“造反、红色革命”等原始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散播,因此它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向了“爱国主义”,其核心观念是“经济赶超论”,即超越政治上的劲敌、经济上的“老师”美国。

其次,中共的“经济赶超论”也是中共对美第二重敌意的来源。中共需要用经济快速发展,来支撑中共的“红色制度优越论”。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靠自然的经济发展显然不够;于是中共就不择手段地地在经济上削弱美国,盗窃美国的技术机密来仿制产品、占领美国市场。虽然拜登政府提出,美中两国是战略竞争关系,但中共一如既往地采用它的“损你强我”国家战略。这种战略并非单纯的民间企业的个别行动,而是由政府规划、组织、资助的大规模计划和操作;更关键的是,它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具有敌意的国家行动。

中共对美国的第三重敌意,来自其“美国假想敌”军事战略。中共的这一军事战略不仅是它全球野心的工具,也是它“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它不仅千方百计地设法窃取美国的军事技术和机密,用于发展军事科技,同时也以美国为假想敌来扩张军事实力。这样的军事战略不会悄悄实施,而是不断向美国展示增强的军事实力(即“亮肌肉”)。中共虽然不见得真要与美国直接军事对抗,却要通过军事力量的强化,不断向国民展示其“强大”,从而让认同“军事爱国主义”的民众增强对中共的向心力。

这三重敌意表明,不管美中两国在经贸层面有多密切的联系,也不管双方在外交场合会谈多少次,中共对美国的敌意都不会稍减。

五、中共对间谍气球事件为何先恭后倨?

白宫在间谍气球事件中一直试图与北京沟通。而中共的态度却先恭后倨,起初承认是中国的飞行物,但拒绝承认是间谍工具;而间谍气球被击落之后,北京甚至毫无道理地倒打一耙,反咬一口,假称也发现了美国的气球云云。《美国之音》在2月15日的相关报道中引用CNN的分析指出,在气球争议问题上,北京当局反咬美国一口,标志着争议升级,与其最初为气球事件所作的伤害控制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观照北京的态度变化,如果把视角局限在间谍气球本身,会把这个事件的关联狭窄化。北京恼羞成怒,主要是因为间谍气球被击落后,中共的间谍手段被美国掌握吗?这个超级庞大的间谍气球之横截面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其下方的悬挂吊篮则相当于两、三辆校车的体积(12-18英尺宽)。然而,这个吊篮中的间谍设备被打捞出来以后,其中的情报价值未必关系到中共间谍活动的核心机密;也就是说,从情报技术的层面去评估,中共的损失并不见得很大。

那为什么中共间谍活动的尾巴被抓住以后,会如此恼羞成怒?笔者认为,北京的先恭后倨,不只是出于上述三重敌意而作出的常规反应,还与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遭到阻碍有关。

北京一开始希望美国放行这个间谍气球,所以态度比较低调,但绝不承认气球的功能是军事间谍活动。因为,这个间谍气球其实就是实施对美“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的算盘可能是,这个气球被发现,是早晚的事,如果美国放行,北京就为它今后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画出了一条底线,即凡属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美国军方不应做出反应。

等到间谍气球被美国击落以后,中共恼火的不只是设备吊篮被打捞;更关键的是,这个击落行动意味着,美国会对中共策划的“非战争军事行动”采取不容忍政策。只要美国坚持这样的立场,中共谋划中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就可能破局。换言之,北京好不容易琢磨出一套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对这种“蚕食”模式可能很快削弱美国极其盟友的防卫,抱有很大的期望,这次却在一个间谍气球事件中遭到破解。

这才是中国外交部不合常理地抗议不休的真正原因,也是美国军方试图与中国军方高层通电话遭拒的背景。美中关系不太可能再回到以往了,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在美国这一方,而是中共已经把它庞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列为了对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间谍气球事件,会不会成为美国决策层深入审视中共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计划之契机呢?

(全文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