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唐诗宋词的朋友们或许都知道,作诗填词有很多讲究,需力求严谨,非大学问者难成佳作。民国词人詹安泰先生说过:“古诗作法,先讲气机,次讲韵味,次讲色泽。”“至韵味深厚,色泽精纯,与性情、才气、学养、经验种种有关,非一蹴可几也。”
随著AI技术越来越发达,不少人开始向ChatGPT等软体求助,有人对AI写作能力赞不绝口,说只需稍加改写,即可诞生数篇好文,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亦有人认为,鉴于AI如此发达,以后创作者们不必再花钱请职业写手写剧本、小说与歌词,AI之文采足矣。
笔者想说的是,不否认ChatGPT等软体为人类带来的贡献,但论及文学创作,水平还差得远;甚至可以预测,即使AI未来更加完美,也难以创作出绝佳作品。论原因,若一言以蔽之,即无心也。至于详因,以下举例浅聊。
尝向ChatGPT下达指令,测验其创作性能如何,命其以满庭芳为词牌、押鱼韵作一阕词。ChatGPT随后回应:
“江水悠悠梦中流,柳垂蔓绿水如鱼游。
帘影拂帘微风起,思君总是梦中愁。”
瞬间笑晕!也许ChatGPT数据库尚未收录满庭芳的格律,亦未明白押鱼韵之意,总之这一回答完全不及格。那就暂且不谈格律,将其视为给现代流行歌曲填的一小段歌词,来评价它“写”得到底怎样吧。
“江水悠悠梦中流”尚可。“柳垂蔓绿水如鱼游”逻辑不通——断句无论断成“柳垂蔓、绿水如鱼游”还是“柳垂蔓绿、水如鱼游”皆无实质意义,只是强行造句而已。
另外,“如鱼游”三个平声字相连,即使把它当成不考虑“三平尾”禁忌的自由文体来看,句尾多个平声字相接依然是不太舒服的。因为,平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平和且悠长,若三、四个平声堆在一起会显得非常呆板,缺少变化,在句末体现不出结束感。大家可以试著念出声,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
聊到这里,顺便谈一个误区。有人说,如果写古体诗,就不必像近体诗和宋词这样受平仄束缚了,就像写整齐的散文诗一样自由呀。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哪里用平合适,哪里用仄合适,是相当有讲究的,古体诗随意用平仄看似没毛病,但在内行眼中高下立见。用平声字的地方,往往松一些;用仄声字的地方,往往紧一些,讲求松紧有度,不宜呆滞。好比作曲,我们平时听音乐,时而缓,时而急,专业人士在营造松紧缓急方面都是仔细斟酌过的。
再看“帘影拂帘微风起”,影怎能拂帘?不过拼凑耳。“思君总是梦中愁”有几分韵味,估计是在晏小山“几回魂梦与君同”基础上产出的。
AI方面就先聊这么多,接下来聊一聊满庭芳这一词牌以及填词过程中通常应注意什么。
满庭芳有平韵、仄韵两体,以晏小山〈满庭芳·南苑吹花〉为正体,格律为: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仄、中仄平平。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前后段各十句、四平韵。中表示可平可仄。其馀变体不在此逐一列述。
这里想顺带强调写宋词时严守格律的重要性。不同词牌的格律都是前人的精华,和音乐紧密相关,即使今人听不到原先的旋律,仅朗读也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抑扬之美,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声调的重要性。
那么,只做到声美即可称佳作吗?非也。声美仅是必要因素之一。清代词人周济说:“学词先以用心为主,遇一事,见一物,即能沉思独往,晏然终日,出手自然不凡。次则讲色泽、音节。”真正的佳作是长期用心的结晶,虽然有天赋的成分,但思想境界、读过多少书也起著关键作用。所以,AI“创作”的内容看似稍加修改后即可完善,但因为没有心、没有境,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必定不能成佳作。
词有层次之分,实际上是一种修炼。晚清词学家况周颐总结得很好:“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当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词心是一种悟,有人悟得浅,有人悟得深,高境界的人往往经历过各种悲欢离合,在物质之外感受到了其他人未必体会到、而本人最清楚的东西,将其以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却能引起诸多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有了最根本的词心,接著便是篇章、造句和选字,布局要非常周密,其难度未必亚于给电器安装零件。
论章法,很多词分上片和下片,或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或上片问,下片答等。采用哪种逻辑,可视情况而定,自由发挥,但不能乱。上片到下片的过渡往往是考验之处,名家通常处理得非常自然,比如苏东坡〈沁园春〉从“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到“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汇字成句,汇句成篇,大体上篇章框架确定后,字和句通常是同时兼顾的。笔者建议,选字时先不必著急,最好先确定在句中哪个位置填哪种类型的字最合适,比如某处是填形容字还是动字更佳,哪里填虚字等。
拿满庭芳举例,开头的格律是“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它是一个“4,4,6”的格式。在宋词中,这种四字句后面又跟一个四字句,通常是需要对仗的,譬如晏小山“南苑吹花,西楼题叶,故园欢事重重”;又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不仅满庭芳,宋词里还有不少词牌有类似的句式,望海潮这个词牌也是如此。比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对仗得相当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不过,不是所有宋词逢此类句式就对仗。满庭芳开头“平仄平平,仄平平仄”是非常适宜对仗的,也是最能看出水准高低的地方。
再有一种是五字句。词与诗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词属于长短句,句的种类繁多,变化亦多。五言句后面紧跟的未必也是五言,可能跟的是四字、六字等。
如果遇到“5,4,4”的格式,可考虑以领字开头。比如苏东坡“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其中“渐”即领字。
满庭芳亦有“5,4,4”组合——“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但不是所有类似的都要硬套领字,建议静心斟酌怎样布局最合适。“中平中仄,中仄平平”是极适宜对仗的地方,不应放过。晏小山在此处填“年光还少味,开残槛菊,落尽溪桐”,其中“开残槛菊,落尽溪桐”便是对仗。
选择动字、形容字、名词抑或虚字也须推敲琢磨,如果整篇都是单调的“形+名”组合,甚至是名词的堆砌,质量则大打折扣。
动字尤关键,若用得妙,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贺铸〈天香〉“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络”字甚妙,不落俗套。假如换作“笼”字,便显得陈词滥调。另从声调角度看,前面的“烟”以及后面的“横”、“林”皆为平声,而“络”字短脆有力,正适宜放在中间。若换成诸如“笼”等上声字,则显得无力,因为上声太接近平声。
又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抹”字用得传神新奇。他在此描写的是山被微云遮掩的景色,“抹”字能给人一种风景如画的联想,因为“抹”的本意就是以另一种颜色盖住原先的底色。那淡淡的云朵仿佛是谁拿笔轻点上去的,真可谓词中有画。
虚字若用得好,可使馀韵无穷。譬如宋代词人姜白石〈疏影〉:“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选取不少虚字,“莫似”、“不管”、“早与”、“还教”、“又却”、“等”、“已”分布于各句开头,民国词学家唐圭璋赞其空灵夭矫、馀韵无穷且曲折传神。
那么还有哪些字属于虚字?诸如“正”、“但”、“甚”、“任”、“更能消”、“最无端”,和实字适当结合,均能起到调畅的效果。实字好比石头,全部堆叠在一起会导致词不通顺,若堵塞一般;虚字好比流水,可疏通气脉,使语句更加灵动活跃。
此外,还有一种看似易填、实则不易的二字句,满庭芳变体中就有此类句式。满庭芳的二字句位于下片起始处,承上启下。“2,3,4,4”的格式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仿佛情感层层加深。我们可以看一下苏东坡是怎样写的:“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意思是,面对友人一片盛情,却不知该说些什么,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总是奔波,来往如梭。“云何”二字虽简短,却承接上片友人邀请,下启对人生坎坷不定的感慨。
本文暂时聊到这里,当然词的讲究还有许多,以后再谈。最后再温馨提示几句:创作自由,但也应严谨,诚如《词源》所言:“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
文/清箫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