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称儿女是耐用消费品 粗暴劝生引舆论反弹

刘悦
2023-04-13
image
中国经济学者陈文玲(视频截图)

近日,中国经济学者陈文玲在一次演讲中称,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陈文玲的言论惊爆网络,不少网友批评“专家终于说实话了吗?”;“把子女当消费品,无视‘人’的尊严,这种思维太过可怕”。就连陆媒都批评陈文玲的言论有违情感认知,让人感到刺耳。

据新浪网报导,4月11日,中国经济学家陈文玲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浪财经之夜作主题演讲时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她在谈及收藏品消费问题时称,“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陈文玲的言论被公开后,引发舆论剧烈反弹,大量网友批评专家对”人“极不尊重,很快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网友评论

——-子女都不是“人”了,成了消费品?这是把生孩子当投资理财了?专家要生孩子就自己去生,还管别人生不生?

——-把孩子比喻成消费品,这已经是反人类了,属于纳粹一类。这样的人竟然还是专家,这是这个社会的悲哀,而绝非仅是她个人悲哀。这表明她在成某机构的所谓总经济师前,没有系统的接受过一般的生命教育,也缺乏和社会交流,估计79年以后也没有读过什么人文社科的书,否则不会冒出这样的荒唐的话来。

——-什么叫消费品?我从未考虑孩子给我什么回报,只要孩子过得好就可以了,把孩子比喻成消费品,这话听着真不舒服。

——-因为爱,才愿意付出。怎能将孩子比作消费品?

——-如果生孩子,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孩子也是一种善良。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活得没有尊严,不能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就没有理由去“催生”。

——-把子女当消费品,无视“人”的尊严,这种思维太过可怕。

陆媒评论

4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称,就大部分人的朴素情感而言,孩子是爱的结晶,选择生育是因为对家庭美好未来满怀期待,哪会一门心思考虑什么“耐不耐用”、“回报如何”? 换句话说,现代社会,在生不生孩子这件事上,情感诉求是第一位的,生搬硬套经济理论教大伙儿拨弄人生算盘,确实显得不近人情。

文章又称,鼓励生育无可厚非。但一些生硬的催生、劝生建议,张口“形势”、闭口“担当”,有违大家朴素的情感认知,难免让人感到刺耳。透过网络传播,淡化前后语境、分析过程后,很多建议往往显得更加简单粗暴,如此这般,不仅起不到正向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红星新闻在评论中称,陈文玲把生孩子这件人生大事说得如此乏味,功利得如此彻底,让人极不舒服。毫无疑问,这些话再次刺痛大众的神经,建议专家不要发出类似建议;并称粗暴的劝生可能起不到劝的作用,反而把年轻人都吓跑了。如果真要劝生,不妨先弄清楚年轻人为什么不生。

河南媒体大象新闻则称,专家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分析当下的社会现象无可厚非,可是把板子打在年轻人身上就有些不妥了。什么叫“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为什么不说“没有创造出生育友好社会是不对的”?

陈文玲并非首位将“将孩子比成消费品”的专家

新闻晨报称,把孩子比作消费品,并非陈文玲的首创。2021年12月19日,由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一个“发展论坛”上,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项目负责人赵耀辉在“国家发展焦点专题——人口与教育”演讲中,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围绕女性在生育中所付出的就业机会成本,剖析持续走低的生育率的深层动因,也提到“孩子是空间密集型消费品,如果房价太高,就没办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而我们国家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过高,会导致年轻人买不起房、养不起孩子。”

陈文玲第一次受到网友关注是在去年6月,当时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研究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主张,中国一定要收复台湾,把晶圆制造大厂台积电抢到中国手里。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布林肯到访 北京提防

法广  2024-04-2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