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稱兒女是耐用消費品 粗暴勸生引輿論反彈

劉悅
2023-04-13
image
中國經濟學者陳文玲(視頻截圖)

近日,中國經濟學者陳文玲在一次演講中稱,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陳文玲的言論驚爆網絡,不少網友批評「專家終於說實話了嗎?」;「把子女當消費品,無視『人』的尊嚴,這種思維太過可怕」。就連陸媒都批評陳文玲的言論有違情感認知,讓人感到刺耳。

據新浪網報導,4月11日,中國經濟學家陳文玲在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新浪財經之夜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她在談及收藏品消費問題時稱,「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是可以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你沒有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他的價值超過你購買其他消費品的價值「。

陳文玲的言論被公開後,引發輿論劇烈反彈,大量網友批評專家對」人「極不尊重,很快相關話題衝上熱搜。

網友評論

——-子女都不是「人」了,成了消費品?這是把生孩子當投資理財了?專家要生孩子就自己去生,還管別人生不生?

——-把孩子比喻成消費品,這已經是反人類了,屬於納粹一類。這樣的人竟然還是專家,這是這個社會的悲哀,而絕非僅是她個人悲哀。這表明她在成某機構的所謂總經濟師前,沒有系統的接受過一般的生命教育,也缺乏和社會交流,估計79年以後也沒有讀過什麼人文社科的書,否則不會冒出這樣的荒唐的話來。

——-什麼叫消費品?我從未考慮孩子給我什麼回報,只要孩子過得好就可以了,把孩子比喻成消費品,這話聽着真不舒服。

——-因為愛,才願意付出。怎能將孩子比作消費品?

——-如果生孩子,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和貧困,那麼,不生孩子也是一種善良。這說明什麼問題?如果活得沒有尊嚴,不能為孩子創造美好未來,就沒有理由去「催生」。

——-把子女當消費品,無視「人」的尊嚴,這種思維太過可怕。

陸媒評論

4月12日,北京日報發表評論稱,就大部分人的樸素情感而言,孩子是愛的結晶,選擇生育是因為對家庭美好未來滿懷期待,哪會一門心思考慮什麼「耐不耐用」、「回報如何」? 換句話說,現代社會,在生不生孩子這件事上,情感訴求是第一位的,生搬硬套經濟理論教大伙兒撥弄人生算盤,確實顯得不近人情。

文章又稱,鼓勵生育無可厚非。但一些生硬的催生、勸生建議,張口「形勢」、閉口「擔當」,有違大家樸素的情感認知,難免讓人感到刺耳。透過網絡傳播,淡化前後語境、分析過程後,很多建議往往顯得更加簡單粗暴,如此這般,不僅起不到正向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

紅星新聞在評論中稱,陳文玲把生孩子這件人生大事說得如此乏味,功利得如此徹底,讓人極不舒服。毫無疑問,這些話再次刺痛大眾的神經,建議專家不要發出類似建議;並稱粗暴的勸生可能起不到勸的作用,反而把年輕人都嚇跑了。如果真要勸生,不妨先弄清楚年輕人為什麼不生。

河南媒體大象新聞則稱,專家根據自身研究的領域分析當下的社會現象無可厚非,可是把板子打在年輕人身上就有些不妥了。什麼叫「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 為什麼不說「沒有創造出生育友好社會是不對的」?

陳文玲並非首位將「將孩子比成消費品」的專家

新聞晨報稱,把孩子比作消費品,並非陳文玲的首創。2021年12月19日,由北大國發院主辦的一個「發展論壇」上,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中國健康與養老調查項目負責人趙耀輝在「國家發展焦點專題——人口與教育」演講中,從經濟學視角出發,圍繞女性在生育中所付出的就業機會成本,剖析持續走低的生育率的深層動因,也提到「孩子是空間密集型消費品,如果房價太高,就沒辦法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空間,而我們國家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過高,會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養不起孩子。」

陳文玲第一次受到網友關注是在去年6月,當時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研究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主張,中國一定要收復台灣,把晶圓製造大廠台積電搶到中國手裡。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