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韭菜,总在呼唤他这样的镰刀。
各位好,本来今天写了篇稿子,临到快发的时候想想还是算了。人狠不缠,酒烈不沾。我这号现在粉丝也多了,有些招惹人的话题,就尽量不在大号上发了。
想看该文的朋友扫码关注这个小号,一则备用、二则不定期写一些稿子,因为号小,比这边会更随意一些。
发小号的时候我突然察觉到一件事,最近一段时间,在大号上的写作确实让我感觉越来越劳累,不是我肚子里没货、脑中没有新灵感了,而是随着号越做越大,有些话我不得不说的越来越小心了。
关注我文章久了的朋友,都知道我以前是个损人挺能损出花来的家伙,人人网时代就是知名地图炮表演艺术家。可是现在我越来越不敢这样写了,很多犀利的表达第一时间写出来,然后停了一会儿,又一个个用退格删掉,换上圆滑、柔和也无精打采的表达。我听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因为小儿子阿里克谢患了血友病,曾经下令将宫中一切带尖儿的带刃的都给磨圆、磨平了,以防止王子殿下碰上了以后直接内出血死翘翘。
我现在大号写文章也基本这个感觉——虽然写起来不累,但磨起来很累,磨完了以后还得小心翼翼的守着,生怕又碰了什么“锐物”,让我这个“孩子”直接死掉。
当然,另一个问题是,随着文章越写越多,我对自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了。有些文章写一两千字本就可以罢手,非要写六七千,把意思点透,这不仅增加风险,而且写起来很累。可能唯一的好处是能让部分读者读的痛快些——但其实我也不确知有多少人喜欢那种大长文。
这两天,我听说知名“财经大v”黄生被正式逮捕了,大快人心。但又有不少读者让我说道一下这个人,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了,只不过标题比较“黄生”,可能有些朋友没点,大家可以去复习一下:
在写过这篇文章之后,有位我大学时代很喜欢的老师曾主动联系我,说他当年跟这个黄生还挺熟——他们都是北大的,这人在学校时就也算小有名气。我当时问老师说这人咋样,老师好像说这人就是大忽悠,但确实是个聪明人。(微信记录我找不到了,有不好再去问。大约是这个意思吧。)
但我想这应该是很中肯的评价,你看黄生这家伙的履历,除了“北大学霸”这层光环之外,他还是卖水果的人里金融谈的最溜的,谈金融的人里水果卖的最火的,金融和水果两届,最爱谈国际时事的——虽然此公观察国际局势的水平,大约也就是你过去在北京打个出租车,听司机师傅一路给你侃七段的那种水平,但这种文章能火啊,咱确实挡不住。
这年头写公众号是个很苦的活儿。内卷时代大家火气都很大,关注国内时事,稍不留意会碰线不说,还容易跟人结仇,所以不能胡说,连写科普公号也有被骂“屁股不正”的风险。
但黄生就很聪明,写国际时事,尤其他那么写,怎么说都不犯禁,你看他微信上天天叫嚣美国崩溃了、日本崩溃了、英国崩溃了,全世界都崩溃了,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国家你再怎么说他们,拜登、特朗普也不会顺着网线爬过来找他算账。
所以他的文章从来都写的很“开”,我看了几篇,觉得他的行文真是天马行空,想说啥说啥,全我写文章时的那种约束顾忌。只是我特别担心,生怕他写着写着信口开出一条京杭大运河来——凭良心说,他的文章经常给我一种此人随时要这么干的感觉。
但文章太好写,造谣老没人管,也有个坏处:人容易变得过于狂妄。很多人说黄生如果专心写他的“爱国爽文”,不搞他那什么“喜投网”,或许翻不了车。但这是不可能的,黄生那个写法,注定了他吸引来的那些粉丝是最狂热、最好骗的,韭菜长势这么喜人,他不狠割一波,岂不违背了身为镰刀的职业道德?
所以,黄生是个什么人呢?跳出水果、金融、国际这三界之外。他其实是把尽职尽责的好镰刀。总能找到最绿、割起来最容易的那片韭菜田,以最低的身段割下去。你看他的号真正爆火其实是在2020年,疫情影响把原本街上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都赶回家看手机了,移动互联网中老年用户占比在一个月里涨了10个百分点。而这些新读者们当中有很多人关注的第一个公号,很不幸,不是“黄生看金融”就是“至道学宫”——很难说关注这两个的读者中哪一群人更不幸一点,毕竟这两位在割韭菜的狠辣程度上难分伯仲。
听说“至道学宫”去年倒了以后,其粉丝大量被“黄生看金融”所继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样一个“黑嘴”大v的倒掉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我的一些长辈的朋友圈就从转《学英语会让人变傻》,变成了《今晚,美国坠落,血流成河》。我的文章,写的再辛苦,这种长辈也是极少转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偶尔还会发一篇黄生那种让我“学学人家的三观”。
……
当然,我也想开了,就像我之前文章所说的,黄生和白云先生这些人,经营的是一个我挤不进去的生态位。我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又会再看别人起高楼,楼塌了。这些急速兴起的奇葩公号主总在不断变换,但不变的是他们读者的看文品位。
所以总结起来说,应该说我还是很“羡慕”黄生的:一羡慕他写文不需要费脑子;二羡慕他发文不必小心翼翼;三羡慕他有那么好糊弄读者群;四羡慕他靠那样的学识水平也能写文写到财务自由。
虽然他发的文章连标点符号我都不信,但他写文一定比我快乐。
毕竟我跟我的读者是在对话,他对他的读者在完成智商碾压——那个感觉……
但像我老师说的,这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是可以伪装自己的,所以也许不费脑的文风、打鸡血的情绪、迎合读者的三观、还有很low的学识,都是这个聪明人刻意伪装出来的。
而这种聪明人为割韭菜的伪装,我们一般叫它“忽悠”。
我想起若干年前,南方周末有篇报道,是揭露当时诈骗乱象,文章写得什么我早已经忘却了,但标题我印象特深,叫《忽悠者生存》。
我想这是至理名言。
都十多年了,时事沧海桑田,但活的最好的,却还是忽悠者。
忽悠者永生。
因为你看,韭菜永远那么绿、那么多。
(全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