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民而信于神 | 清箫读史札记

清箫
2025-02-10  更新: 2025-02-11
image
(图:Adobe Stock)

今日讲《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季梁谏追楚师之事,赏读“忠于民”思想之美与左氏笔法之妙。

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武王,楚国要向北扩张,汉水之东的诸多小国是其绊脚石。其中有一块石最难啃,即在诸小国中势力最大的随国。楚国欲节约战争成本,便打算藉谈判不战而胜。

《左传》曰:“楚武王侵随,使䓕章求成焉。”

成,意思是讲和。准备侵略,却先派人去和议,值得玩味。可见楚国此时已有自知之明,知不可以力图之,则须以诡图之,为下文“不得志”与“羸师以张之”埋伏笔。

《左传》曰:“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楚军驻扎在瑕地等待,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董成的意思是主持和议,董作为动词时有匡正、监督、管理的意思,如《尚书》云:“董之用威”。楚子即楚武王,因楚国是子爵诸侯国,故称其国君为楚子。楚国国君不应该称王,但因周室衰微,故对其僭越之举无可奈何。《左传》多处用楚子称谓,是春秋笔法。

 

1
(图:Adobe Stock)

楚大夫鬬伯比向楚子献上一计:“我们想征服汉水以东的小国,却未能得志,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扩展三军,整顿兵甲,以武力胁迫诸国,他们很害怕,因此团结在一起对抗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东诸国中,随国最强大,如果随国骄傲自满,必定疏远其他小国。他们若不团结,对我们有利。随国少师很自大,请将我军精锐隐藏,向他展示我军士兵羸弱的样子,使他放松警惕。”原文中用了三个“张”字,有三种不同的意思,“张吾三军”的“张”是扩大;“随张”的“张”是骄傲自大;“请羸师以张之”的“张”是使其更加骄傲自大。

鬬伯比的张随诱敌之计堪称奇策。那么成功率高不高?《左传》云: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楚国另一位大夫熊率且比提出疑问:“随国有季梁在,此计能行吗?”他所说的季梁也是高智商人物,担忧此计被季梁识破。鬬伯比回答:“这是为长远考虑,因为随国国君很信任其少师。”言外之意是成功率应该不低。之后楚武王实施了鬬伯比的建议,下令让楚军表现得散漫羸弱,并接待了随国的少师,故意让他看到。

少师果然中计。《左传》云:“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谈判过后,少师返回随国,建议随君追击楚军,随君差点答应。此时,季梁也果然识破了楚国的诡计,及时劝阻,使随君感到惧怕,暂时为随国化解了这场危机。

 

1
(图:Adobe Stock)

左氏在过渡方面处理得很好。假若作者是一般人,可能会把“王毁军而纳少师”写在“请羸师以张之”后面,而跳过熊率且比与鬬伯比的对话。绝佳的叙事文总是能做到环环相扣,一脉贯穿,多一句不得,删一句不得。“随侯将许之”照应鬬伯比所谓“少师得其君”,季梁阻止随侯照应熊率且比所谓“何益”。季梁在此事件中是一关键人物,其登场不应平淡无奇。在他登场前,左氏引用熊率且比的担忧留下悬念并埋下伏笔,可起到蓄势的作用。此文前半部分主线是“张”字,后半部分主线是“惧”字,从“张”过渡到“惧”,“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这句话是一座桥梁。

林纾《左传撷华》评曰:“此篇制局极紧。前半竖一张字,正面决策,对面料敌,均就张字著想,无句无意不是张字作用;下半竖一惧字,与张字反对,见得张则必败,惧则获全。……顾文字极写张随,而楚师既示以羸,少师复增其侈,文势欲拗到惧字意,则万万费力。乃忽插入熊率且比一言,提醒季梁二字,则楚国君臣聚谋,一时皆成瓦解。以戒惧之言,必即出自季梁之口也。”

那么,季梁究竟说了怎样一番话,使随侯恍然大悟而惧怕?请看《左传》原文: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季梁此话有三层意。(1)上天正在眷顾楚国,赐予他们福分。楚军之所以看似羸弱,是想引诱我们中计。请勿上当。(2)我们是小国,他们是大国,一个小国在什么情况下能抗衡大国?在“小道大淫”的情况下可以。“小道大淫”的意思是,小国正义,顺天得道;大国君淫政乱,背道而驰。什么是道?就是“忠于民而信于神”。“信于神”意为取得神的信任。忠,就是治国者要善待百姓,经常想到利民;信,就是祝史在祭祀、祝祷时要说真话,不要欺骗神。祝史,即掌管祭祀的官。(3)现在我们随国是否符合道?百姓饥饿,而君主放纵,祝史祭祀时夸大其辞,臣以为不应该这样做。

 

1
(图:Adobe Stock)

随侯听到这里,仍未彻悟,问道:“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祭祀用的牲畜质量都很好,粮食也丰富,为何还不能取信于神?

季梁回答:“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季梁说,民是神之主,因此圣王先使民富足,而后致力于神。主在这里的意思并非主人,而是本。养民利民是君分内之事,乃国事之本,君若不务本,则祭神只是流于形式。

向神贡献牲畜时祷告说“博硕肥腯”,是告诉神:百姓的生活已经普遍富足,他们养的牲畜很肥,没有生病,且种类繁多。在献粮食时祷告说“絜粢丰盛”,是告诉神:三时无灾害,百姓和睦且农业收成很好。三时指春季、夏季、秋季。在献美酒时祷告“嘉栗旨酒”,是告诉神:举国上下人品端正。祭品馨香,反映的是人无邪念。所以季梁建议:致力于农业,完善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民九族和睦,用这些成绩来祭神,神才会赐福,做事才能成功。然而现在百姓各怀私心,国家没治理好,只有国君一人在祭祀时献上丰富的祭品,神怎么会赐福呢?所以国君应该勤于修政,与兄弟国家保持亲睦,这样也许就没有灾祸了。

随侯此时方醒悟,“惧而修政”,此后“楚不敢伐”。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季梁不仅破了楚国张随之计,且指出随国根本问题,若要抗楚,须修政利民,重视教化。

 

1
(图:Adobe Stock)

回顾全文,尽管复杂,却离不开“张”、“惧”二字。林纾《左传撷华》云:“不知针对鬼神言,即步步藏宜戒惧之意,惧字写得愈透,则张字撇得愈远。妙在写惧字正面,并不点清字面。”

季梁的进谏对今人依然有很大意义。现在亦有人不明白信与行之间的关系,比如进庙里拜神只是一味求好运福报,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行善了呢?是否“吾日三省吾身”呢?若身为官员,是否连本职工作都未做好,还常做害民的缺德事呢?信仰不是交易,关键在于信者的德行,神看重的也正是人的内心与平日之所为。信神并非所谓“迷信”,与之形影相随的是修身,若能坚持正信并致力达到心性与言行标准,应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猜你喜欢

谦谦君子 悠悠华夏

清箫  2025-02-20

编辑推荐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