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民而信於神 | 清簫讀史札記

清簫
2025-02-10  更新: 2025-02-11
image
(圖:Adobe Stock)

今日講《左傳·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季梁諫追楚師之事,賞讀「忠於民」思想之美與左氏筆法之妙。

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武王,楚國要向北擴張,漢水之東的諸多小國是其絆腳石。其中有一塊石最難啃,即在諸小國中勢力最大的隨國。楚國欲節約戰爭成本,便打算藉談判不戰而勝。

《左傳》曰:「楚武王侵隨,使䓕章求成焉。」

成,意思是講和。準備侵略,卻先派人去和議,值得玩味。可見楚國此時已有自知之明,知不可以力圖之,則須以詭圖之,為下文「不得志」與「羸師以張之」埋伏筆。

《左傳》曰:「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鬬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楚軍駐紮在瑕地等待,隨國派少師來主持議和。董成的意思是主持和議,董作為動詞時有匡正、監督、管理的意思,如《尚書》云:「董之用威」。楚子即楚武王,因楚國是子爵諸侯國,故稱其國君為楚子。楚國國君不應該稱王,但因周室衰微,故對其僭越之舉無可奈何。《左傳》多處用楚子稱謂,是春秋筆法。

 

1
(圖:Adobe Stock)

楚大夫鬬伯比向楚子獻上一計:「我們想征服漢水以東的小國,卻未能得志,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擴展三軍,整頓兵甲,以武力脅迫諸國,他們很害怕,因此團結在一起對抗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漢東諸國中,隨國最強大,如果隨國驕傲自滿,必定疏遠其他小國。他們若不團結,對我們有利。隨國少師很自大,請將我軍精銳隱藏,向他展示我軍士兵羸弱的樣子,使他放鬆警惕。」原文中用了三個「張」字,有三種不同的意思,「張吾三軍」的「張」是擴大;「隨張」的「張」是驕傲自大;「請羸師以張之」的「張」是使其更加驕傲自大。

鬬伯比的張隨誘敵之計堪稱奇策。那麼成功率高不高?《左傳》云: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楚國另一位大夫熊率且比提出疑問:「隨國有季梁在,此計能行嗎?」他所說的季梁也是高智商人物,擔憂此計被季梁識破。鬬伯比回答:「這是為長遠考慮,因為隨國國君很信任其少師。」言外之意是成功率應該不低。之後楚武王實施了鬬伯比的建議,下令讓楚軍表現得散漫羸弱,並接待了隨國的少師,故意讓他看到。

少師果然中計。《左傳》云:「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談判過後,少師返回隨國,建議隨君追擊楚軍,隨君差點答應。此時,季梁也果然識破了楚國的詭計,及時勸阻,使隨君感到懼怕,暫時為隨國化解了這場危機。

 

1
(圖:Adobe Stock)

左氏在過渡方面處理得很好。假若作者是一般人,可能會把「王毀軍而納少師」寫在「請羸師以張之」後面,而跳過熊率且比與鬬伯比的對話。絕佳的敘事文總是能做到環環相扣,一脈貫穿,多一句不得,刪一句不得。「隨侯將許之」照應鬬伯比所謂「少師得其君」,季梁阻止隨侯照應熊率且比所謂「何益」。季梁在此事件中是一關鍵人物,其登場不應平淡無奇。在他登場前,左氏引用熊率且比的擔憂留下懸念並埋下伏筆,可起到蓄勢的作用。此文前半部分主線是「張」字,後半部分主線是「懼」字,從「張」過渡到「懼」,「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這句話是一座橋樑。

林紓《左傳擷華》評曰:「此篇制局極緊。前半豎一張字,正面決策,對面料敵,均就張字著想,無句無意不是張字作用;下半豎一懼字,與張字反對,見得張則必敗,懼則獲全。……顧文字極寫張隨,而楚師既示以羸,少師復增其侈,文勢欲拗到懼字意,則萬萬費力。乃忽插入熊率且比一言,提醒季梁二字,則楚國君臣聚謀,一時皆成瓦解。以戒懼之言,必即出自季梁之口也。」

那麼,季梁究竟說了怎樣一番話,使隨侯恍然大悟而懼怕?請看《左傳》原文: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季梁此話有三層意。(1)上天正在眷顧楚國,賜予他們福分。楚軍之所以看似羸弱,是想引誘我們中計。請勿上當。(2)我們是小國,他們是大國,一個小國在什麼情況下能抗衡大國?在「小道大淫」的情況下可以。「小道大淫」的意思是,小國正義,順天得道;大國君淫政亂,背道而馳。什麼是道?就是「忠於民而信於神」。「信於神」意為取得神的信任。忠,就是治國者要善待百姓,經常想到利民;信,就是祝史在祭祀、祝禱時要說真話,不要欺騙神。祝史,即掌管祭祀的官。(3)現在我們隨國是否符合道?百姓飢餓,而君主放縱,祝史祭祀時誇大其辭,臣以為不應該這樣做。

 

1
(圖:Adobe Stock)

隨侯聽到這裡,仍未徹悟,問道:「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祭祀用的牲畜質量都很好,糧食也豐富,為何還不能取信於神?

季梁回答:「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季梁說,民是神之主,因此聖王先使民富足,而後致力於神。主在這裡的意思並非主人,而是本。養民利民是君分內之事,乃國事之本,君若不務本,則祭神只是流於形式。

向神貢獻牲畜時禱告說「博碩肥腯」,是告訴神:百姓的生活已經普遍富足,他們養的牲畜很肥,沒有生病,且種類繁多。在獻糧食時禱告說「絜粢豐盛」,是告訴神:三時無災害,百姓和睦且農業收成很好。三時指春季、夏季、秋季。在獻美酒時禱告「嘉栗旨酒」,是告訴神:舉國上下人品端正。祭品馨香,反映的是人無邪念。所以季梁建議:致力於農業,完善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民九族和睦,用這些成績來祭神,神才會賜福,做事才能成功。然而現在百姓各懷私心,國家沒治理好,只有國君一人在祭祀時獻上豐富的祭品,神怎麼會賜福呢?所以國君應該勤於修政,與兄弟國家保持親睦,這樣也許就沒有災禍了。

隨侯此時方醒悟,「懼而修政」,此後「楚不敢伐」。畫龍點睛,耐人尋味。季梁不僅破了楚國張隨之計,且指出隨國根本問題,若要抗楚,須修政利民,重視教化。

 

1
(圖:Adobe Stock)

回顧全文,儘管複雜,卻離不開「張」、「懼」二字。林紓《左傳擷華》云:「不知針對鬼神言,即步步藏宜戒懼之意,懼字寫得愈透,則張字撇得愈遠。妙在寫懼字正面,並不點清字面。」

季梁的進諫對今人依然有很大意義。現在亦有人不明白信與行之間的關係,比如進廟裡拜神只是一味求好運福報,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行善了呢?是否「吾日三省吾身」呢?若身為官員,是否連本職工作都未做好,還常做害民的缺德事呢?信仰不是交易,關鍵在於信者的德行,神看重的也正是人的內心與平日之所為。信神並非所謂「迷信」,與之形影相隨的是修身,若能堅持正信並致力達到心性與言行標準,應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猜你喜歡

謙謙君子 悠悠華夏

清簫  2025-02-20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