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0年8月24日21時36分,河南航空一架從哈爾濱飛伊春的航班,在機場跑道處失事。部分乘客被甩出,隨後機艙起火爆炸。這次空難事件,有42人遇難。
事故發生後,有關方面召開了一次新聞通氣會,沒有公布什麼有效信息,也沒說遇難者名單。事故發生後的三天裡,在伊春市殯儀館附近,接連發生記者被警察扣留事件。當地一公安局長對着全國各地趕來的記者說:「抓的就是你們記者」。
隨後,這事在網上傳開。記者們舉着小牌牌集體抗議。
5個小時後,伊春市宣傳部門和警方公開道歉,前者解釋說「這是個誤會」,公安局長則說,「我刑警出身,是個粗人,希望記者朋友們能夠理解。」
那是2010年。在我們這些前媒體人眼裡,還算不上新聞的好年份。但如今回過頭去看,就分外懷念,並念起好來。空難發生後,全國各級媒體,都有對此事的報道和評論。中央電視台發過一篇有名的評論:《伊春空難逝者,需要一個公共悼念儀式》。說追究事件的人為責任和關心逝者傷者,應是輿論關注兩大焦點。
《京華時報》發表了一篇《伊春空難,不該設信息壁壘》。說,有關部門「不許」,就是侵犯記者採訪權。這種「不許」,就是在造成媒體、公眾與有關方面的情緒對立。突發事件,要充分公開信息;若條件不足,就主動創造條件。
信息社會,這是公共治理的常識。
二、
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由杭州開往福州南的D3115列車,在溫州甌江特大橋上,被北京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追尾。六節車廂脫軌、四節墜橋,幾百人被困。
7月24日晚,事故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在溫州召開。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說,事故造成35人死亡、192人受傷。記者問,不是41個人嗎,怎麼變35人了?王勇平回答:「作為發言人,我現在掌握的情況就是死了35個人。」
記者又追問,為何救援不到8個小時,就匆匆結束,清理現場。甚至把出事列車的車頭,都就地埋了起來?王勇平的原話是這樣的:「關於掩埋,現場搶險的情況,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潭,施展開來很不方便,所以把那個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
隨後,他說了一句年度名言: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已經無法想象,因這句話,全國市一級以上的媒體,幾乎都派了記者到溫州事發現場。你不是連死亡人數都前後不一,說不清嗎?那我把名單一個個給你核實,拉個清單給你看。最後確認,那場事故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逾1.9億。
死亡人數怎麼又從41人,變40人了?有個叫項瑋伊的小姑娘,是在救援結束十幾小時後,被不肯執行清理命令,堅持營救的溫州特警支隊隊長邵曳戎救出的,她邊上躺了8個遇難者遺體,但她還活着。
年輕人啊,你們猜半天,也猜不到的。拉清單核實遇難名單的,甚至不是當時的都市報、南方系,是《人民日報》。
人民網更是霸氣,寫了個《缺乏安全的發展,不要也罷》的社評,這個發展指的就是,踩上油門的中國高鐵建設。
幾天後,《人民日報》又追加了一個社評《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一種制度》。文章寫的都是人話:「在以往事故中,遇難者名單總是被濃縮為一個孤零零、冷冰冰的數字。事實上,對任何一場災難,抵抗遺忘最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儘可能多地發掘與人性相關的生命細節。遇難者名單的權威發布,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環節⋯⋯」
看到一點媒體該有的血性,有沒有?
回溯那十幾年,政府信息公開、媒體報道監督,在你來我往的交手裡,處於不斷推進的狀態。社會氛圍要求政府公開信息,政府也願意回應這樣的聲音,而媒體,是中間重要的紐帶。
如今,新聞在哪裡,媒體又在哪裡?
三、
2022年3月21日14時22分,東方航空自昆明飛往廣州的一架客機,在廣西梧州藤縣莫埌村一處山林墜毀。機上132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這是舉國震動的大事。但我們沒有看到全國各路媒體蜂擁採訪。事故發生至今,都沒有看到過一篇像樣的新聞採訪,沒有追問事故原因,沒有採訪遇難者家屬,沒有專家出來探討問題,總之,沒有展露過一丁點核心信息。有的只是,敬花圈點蠟燭的行為藝術,和女記者對着鏡頭看着遇難者遺物哽咽一下。
問一個媒體的朋友,怎麼你們沒派記者去?朋友告訴我,去了好幾撥。進不去。別說事發現場,連村里都進不去。有記者喬裝打扮,租了輛當地的摩托車,找了當地的嚮導,翻了兩個山頭,好不容易到了救援現場,一出現,就讓人給架走了。
這次事故,能夠進入現場的,只有三家官媒。信息源完全是壟斷的。
我們沒有新聞報道了。剝得乾乾淨淨了。
3月25日,空難發生後第4天,在國務院調查組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東航集團宣傳部部長表示,所有航班的旅客名單都屬於受法律保護的隱私信息,不屬於主動公開的範疇。
雖然連小學生都知道,披露遇難者信息,並不代表需要全盤公布個人信息。這裡不存在個人隱私問題,只存在公眾的知情權,媒體的監督權,死難者家屬的賠償和合理訴求。
媒體不見了,新聞被絞殺了,「空難」成了啞謎。
四、
就在今天,《華爾街日報》報道了東航3.21空難的最新進展。
報道指出,根據美國參與此次事故調查的相關人員透露,通過找到的一個黑匣子的數據顯示,是輸入控制裝置的指令,使飛機進入致命的俯衝狀態。也就是說,事故是人為。
幾小時後,中國民航局回應,說美方參與東航事故調查人員未向媒體發布調查信息。沒有其他解釋,也沒有更多的信息披露。
東航空難發生已近倆月,新聞發布會總共開過10場。作為一個普通受眾,多麼渴望能看到一場有「新聞」氣息的發布會,有觀點,有事實,有多渠道信息的交織和碰撞。
很可惜,沒看到。10場發布會,所有的核心信息加起來,就是:飛機沒問題,天氣沒問題,工作人員的健康、情緒、財務也沒問題。
那麼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空難事故原因的推測和判定,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一年,多則幾年。也有不了了之的。比如馬航。在沒有黑匣子的情況下,做出事故原因的推測是不負責任。但這並不意味,我們不能有新聞採訪和報道,不能有對信息的挖掘,對事件的剖析,對大量事實細節的呈現,大量的,大量的,細節的,思考和呈現。
這些思考和呈現,就是新聞啊!
沒有這些思考和呈現,公共事件,就會成為集體「猜啞謎」。到最後,失去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大型公共事件的處理能力,是觀察一個社會的窗口。
這種處理能力,不是媒體上的說辭,也不是自評,是公眾對它的體驗。
五、
溫州動車事故3天後的深夜,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抵達溫州。在隨後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溫總理就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其中有幾句,說得特別好。
我們應當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嚴肅對待並且給群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嚴肅追究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
事故調查處理的全過程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調查處理一定要對人民負責,有問題要一追到底,依法處理,毫不手軟。
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長眠在地下的死者。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桃花潭李白,原文已被刪除)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首發或轉載。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或原作者,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