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暴雨、黃獅虎
2024-07-11
image
網絡圖片

2021年9月13日,一條名為《活動洗幾百個鍋、切五百斤土豆、掉進糞坑,臥底記者有多慘?》的視頻在B站火了,獲得368.2萬次播放量,26.7萬次點讚。

視頻的UP主「喪心病狂的周公子」講述了新京報調查記者韓福濤的從業經歷:

「他是我從業十年來遇到的唯一一個既能吃苦,長得又像民工,又能忍受低工資,還熱愛臥底暗訪的人。他是天生的調查記者……」

2024年7月2日,一篇報道《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發布,一開始是小漣漪式的影響,經過幾天發酵成了驚天駭浪,這篇報道正出自韓福濤以及2個實習生。

有人說,他是真正能稱為無冕之王的記者,「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

為什麼AI替代不了記者,這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1

今天全網的熱搜,是新京報一篇調查報道,曝光了罐車化工油食用油混裝。

誰也想不到,街邊加油站的油罐車的另一個功能,居然是裝我們炒菜的食用油。

運完煤油的車,車裡還殘留幾千克到十幾千克的煤油(一級致癌物)呢,但中間無需清洗!無縫銜接!

更讓人震驚的是,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成為罐車運輸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而中間無人管,無人問,「賣油的廠家不怎麼管,買油的公司不知情,讓運輸公司鑽了空子。」

這樣的行業亂象,如果不是新京報調查記者韓福濤的長期追蹤調查,或許我們永遠蒙在鼓裡。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這絕對是一篇值得點讚的調查報道,從報道中就可以看到新京報記者為此耗費了多少時間精力:

5月16日,一輛車牌號為冀E**65Z的罐車從寧東煤制油廠區出發……新京報記者假借諮詢行情與司機攀談……之後,新京報記者一直在附近觀察這輛罐車的動向。

5月20日下午,這輛罐車重新發動,在傍晚時分行駛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

第二天上午十點,這輛罐車順利駛入了匯福糧油集團的生產廠區

5月24日,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一處停車場內,一輛車牌號為冀E76W的罐車,也在等待運輸食用油。……這輛罐車剛從寧夏運送煤制油到河北,前一天在石家莊將煤制油卸貨後,_連夜從石家莊趕到天津。司機透露,自從卸完煤制油後,這輛罐車未洗罐。**

5月24日,一名等待進廠裝油的罐車司機告訴記者,這家公司驗罐也是走過場

6月7日,一輛等待進廠運輸食用油的罐車,罐體外側噴塗的介質信息被一張白紙遮蓋住,司機重新張貼了一張寫有「食用油」字樣的紙條

……

這篇調查報道是7月2日發在新京報上,意味着記者從開始調查事件到發表報道,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背後遇到過什麼樣的阻撓、與採訪對象怎麼鬥智鬥勇,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要感謝韓福濤,是他堅持不懈的跟蹤、潛伏、調查,才揭開了食品安全運輸如此醜陋、人神共憤的一幕。

此次調查「罐車運油」亂象的新京報記者韓福濤,是一位調查老兵。對他來說,暗訪調查就是他過去10幾年的人生,他曾應聘過十幾種工作,擁有各種臥底打工的豐富經歷,比如應聘星巴克的咖啡師,暗訪星巴克的工作間;也扮演過賭徒,深入地下賭場調查。

他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實拍常熟童工產業:被榨盡的青春》《蘇南地下賭場調查》《安徽太和多家醫院欺詐騙保調查》和《臥底網紅餐廳胖哥倆肉蟹煲》等。

作為媒體人,我非常清楚,做「罐車運油」亂象這個選題需要莫大的勇氣,可能全國90%的媒體在選題環節就將其斃掉了。

因為他觸碰的不僅僅是食品安全這個公眾敏感神經,還有涉事的公司並不是普通企業。全文實名曝光,不帶一點馬賽克。

就像自媒體友調侃的,「新京報這次把5位大佬得罪了」,包括:

中儲糧和匯福糧油、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及其相關企業、

一些食用油生產企業、

一些罐車運輸行業的人、

一些監管部門。

涉事的企業匯福糧油、中儲糧下屬天津分公司,都大有來頭。

中儲糧集團,央企,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最大、國際影響舉足輕重的農產品儲備集團,肩負着守護大國糧倉的重任,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棉油的經營管理及執行國家調控任務。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則是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匯福糧油集團,同樣是一家大公司,始建於1999年10月,是以大豆加工為主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自2004年以來,連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製造企業500強」,「中國食品工業十強企業」。

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它們品牌的油,這完全是所有普通人都避不開的事。

2

有意思的是,這篇調查報道發出後,一些人懷疑這是「假記者」「假報道」,期待着事件會反轉,甚至算着這篇報道不能「存活」多長時間。

不過,仍然有許多人力挺新京報的調查記者,網上出現了一大奇觀——排隊給新京報「打賞」,希望以此表達對堅持調查報道記者的敬意。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一位博主說:「向跟蹤調查的記者致敬。敢於說真話的人太少了,這個報道能發出來也屬於珍惜資料了」。

到目前為止,涉事的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均已做了回應。

中儲糧集團稱,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開展專項大排查,對違反相關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依法終止運輸合作。

全文沒有一句道歉!沒有召回!整整6天了,也還沒有給出明確的調查結果。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匯福糧油集團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部門已對此事進行調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報。「這個油罐車不是我們單位的油罐車,涉及我們公司『匯福』品牌的油是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該工作人員稱。

難道是臨時車?

這樣的回應,顯然未能平息公眾的恐慌情緒,而且靠企業自查能查出什麼?

今天,央視網終於看不下去了,發表了一篇言辭犀利的評論——《這樣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費者的命》,直接發出14億人的靈魂一問:與投毒何異?

在這篇評論中,極其罕見地對「中字頭」企業的板子重重落下:

_對於食用液體出入庫的管理方,尤其是中字頭這樣的接收方,堅稱「不驗罐是因為沒辦法分辨」,則完全令人咋舌。_相信這不是因為無能,而是因為無德、無責任心導致助紂為虐。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甚至,對監管部門也相當不客氣:

_要感謝曝光此事的媒體,讓我們看到了食品運輸行業存在的問題。但讓人痛心的是,這麼多年,沒有行業內的人站出來,而是靠記者得到線索追查出來,_媒體幹了監管的活。食品安全,要不得的是形式主義。哪有那麼多草台班子,凡事只怕「認真」二字。

正因為真相揭露得不容易,我們更要珍惜。

後續的監管動作要跟上,才是對調查記者和調查報道最好的尊重。

3

事實上,在中國推動食品安全的路上,新聞媒體一直是關鍵的力量。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沖在最前面的總有調查記者的身影。尤其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中國食品安全的標誌性事件,可載入中國新聞史。

當年 9 月 11 日的《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發表了《甘肅14名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報道頂着巨大壓力,第一次明確點了三鹿的名字。當天晚上,三鹿集團宣布召回約700噸奶粉產品,但已有近30萬兒童患病,6名嬰孩因毒奶死亡。三鹿轟然倒下,負責銷售三聚氰胺、製作帶毒原奶的三名主犯被判處死刑。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後來,曾有人問起簡光洲,當時你怎麼敢將「點名」三鹿?他說:

「我看到家長們哭着把不到一歲的孩子送進手術室,

我看到醫生冒着被指責手術不當的風險為嬰兒實施全身麻醉,

我看到5毫米的的管子從痛苦的嬰兒的尿道里插進去,

護士們在嬰兒的頭多次地尋找能夠扎針的血管……」

此後每一年的記者節,人們都會想起簡光洲,致敬媒體的良知和勇氣。「他只是一個記者,但他代言了2008年中國傳媒的良心」。

回顧這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人總結說:「中國人是在食品安全中完成了化學掃盲」。

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

從鴨蛋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

從火鍋里我們認識了「福爾馬林」

從銀耳里我們認識了「硫磺」

從牛奶中認識了「三聚氰胺」

此外,還有「皮革奶」、「瘦肉精」、「塑化劑」、「工業明膠」、「甜蜜素」、「神農丹」、「亞硝酸鈉」……五花八門,令人震驚。就在這兩年,央視還曝光了老壇酸菜包「腳踩土坑酸菜」、禹州紅薯粉條造假等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的食品安全,也在一次次的輿論監督中逐漸提升。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中國在107個國家中的總得分排名,已經從最低45名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25名。

不過,「質量與安全」這一項的得分,依然只能排在第46名,比起十年前,甚至還有所下降。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食品安全,任重而道遠。

4

不過,令人憂心的是,當食品安全問題還遠遠沒能放心,我們可能已經面臨調查記者凋零的現狀了。

去年,有一部張頌文主演的電影《不止不休》上映,這是一部致敬調查記者的作品,卻收穫了極為慘澹的票房。憑藉張頌文在《狂飆》後的超強號召力,其內地票房也僅僅是突破了:

5000萬。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電影的原型之一,是2003年報道《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的南方都市報調查記者韓福東。這篇文章,改變了1億乙肝患者在就業和上學等方面遭遇的歧視。然而,韓福東也早已離開了記者的崗位。

簡光洲也在2012年離開了東方早報,走之前發了一條微博,「好吧,新聞已死,我先撤了,兄弟們珍重」。意猶未盡,心有不甘。

2018年,前南方周末記者李海鵬在微博上寫到,「支持一個人去做調查記者的,不是錢,是被尊重感、榮譽感,是真相至上的信念,還有一個,就是這個人可以感覺自己很酷」。

學者張志安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透露,調查記者行業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趨勢,傳統媒體調查記者從業人數下降幅度高達58%,研究中核定的全國調查記者數量,僅有175名,數量比大熊貓還要稀少。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不過,他們的平均從業年限,從8年上升到10年。

這可能就調查記者這個行業的縮影:人數越來越少,但老兵不死,他們依然頑強。

新京報記者韓福濤,正是這樣一位留守的老兵。

在暗訪「胖哥倆」後廚的時候,他一家家聯繫門店面試、應聘進入後廚,在切菜、配菜的崗位上幹了四五天。

夏季的北京,室外超過30度,後廚間裡十個灶台,沒有獨立空調。韓福濤穿一層自己的衣服,再套上員工服,最外面圍上一條不透氣的皮圍裙,沒一會兒就全身都是汗。「有時候實在熱得不行了,會去冷菜間和殺蟹間涼快會兒。」

就這樣,他扎紮實實地掌握了「胖哥倆」食材變質的證據。

「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為什麼需要調查記者,這是最好的答案
網絡圖片

在視頻下的評論中,有人說調查記者是最接近超級英雄的職業。韓福濤卻表示自己的工作其實很簡單,只是現在的調查記者太少了才顯得稀缺。如果時間再往回十幾年,在紙媒的黃金年代,有許多優秀的記者,他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干調查記者,腳踏實地,吃得了苦,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鍛煉」。

今天,韓福濤筆下的調查報道,再次一鳴驚人,震動了食品安全的警鐘。但他許下的這個願望,不知道還有多大機會實現?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

猜你喜歡

食品安全靠什麼?

釋老毛  2024-08-01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