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剛剛走過24年,作為香港一國兩制重要標誌的新聞自由顯然已經進入嚴冬,誕生在香港回歸前二年的《蘋果日報》終於在中共的政治強壓下歇業。6月24日,《蘋果日報》以「港人雨中痛別,我哋(們)撐蘋果」為頭版標題,為26年的歷史劃下句點。
台灣陸委會指出,不幸事件不僅敲響了香港新聞、出版、言論自由的喪鐘,同時也讓國際社會見識到極權專制的中共政權,為打擊異己,無所不用其極的鎮壓手段,歷史將永遠記載當權者打壓自由的醜陋面目。
香港《蘋果日報》的特色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於香港創刊,在7-11連鎖店出售時,每賣出一份報紙,就附送一個大蘋果。創辦者香港商人黎智英表示:「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禁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
在《蘋果日報》創刊時的電視廣告中,黎智英口中咬著蘋果時說下金句:「每日一蘋果,沒人能騙我!」。
過去香港的報紙,頭版通常放廣告,尤其是房地產廣告。但是《蘋果日報》卻打破了這項不成文的規矩,在頭版擺放大型圖片及新聞標題,《蘋果日報》的變革及削價吸引大量讀者,很快就成為了暢銷報章之一。
《蘋果日報》的平均發行量在15萬到30萬之間。
《蘋果日報》從創刊號開始就一直支持香港民主派,批評親共黨派。他們不時對政府施政或官員操守作出嚴厲批評,還不斷批評中共及其政府。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媒體開始對內容進行自我審查,並自覺向紅色靠攏。但《蘋果日報》依舊保持原來特色,成為少數仍然持續批評和評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
黎智英曾在2007年「香港回歸十年」一文表示;壹傳媒說得上是香港的反對派,也順理成章成為中國共產黨和香港政府的眼中釘。幾乎所有大財團,特別是發展商都拒絕在《蘋果日報》登廣告;而大部份在中國有生意的本地大公司也不會在壹傳媒的報紙或雜誌做廣告。
自梁振英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後,《蘋果日報》不時地將港府貶稱為「港共政權」。
在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中,當絕大多數的報刊都在頭版刊登香港政府支持修例的廣告時,《蘋果日報》不但不刊登,還在頭版表明支持反送中運動,並呼籲讀者參與遊行示威和集會。
直到今天,民主派支持者普遍認為,《蘋果日報》是香港目前僅存幾家未被「染紅」的媒體之一。
資深新聞從業員李怡、李平、林本利等為《蘋果日報》執筆寫評論,擁有著龐大的讀者群。
《蘋果日報》的最後時光
2020年8月10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以違反國安法、欺詐等罪拘捕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營運總裁兼財務總裁周達權,又以涉嫌串謀欺詐拘捕壹傳媒集團行政總裁張劍虹,當天有逾200名警員持手令搜查將軍澳壹傳媒大樓。
8月11日,《蘋果日報》及《蘋果動新聞》如常出版,蘋果日報加印至55萬份。
2021年6月17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國安法拘捕壹傳媒及《蘋果日報》5名高層,包括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和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
當天有逾500名警員持手令搜查將軍澳壹傳媒大樓,搜查令容許警方搜查新聞材料,並帶走電腦器材。
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國安法凍結3間公司合共1,800萬元資產,包括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蘋果互聯網有限公司,並要求7間銀行不可處理上述3間公司的銀行帳戶內財產。
6月18日,《蘋果日報》及《蘋果動新聞》如常出版,《蘋果日報》加印至50萬份。
6月20日,《蘋果日報》度過第26周年,黎智英的美籍助手Mark Simon向《路透社》承認,報社資金陷入乾涸,現有資金不足以員工支薪或負擔印刷成本,最快在最近數天內《蘋果》要被迫停刊。
6月21日,新聞節目《9點半蘋果新聞報導》播出最後一集,主持人謝馨怡在節目尾聲感謝所有主播、編輯、幕後編導的努力,「在《蘋果日報》成就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一個回應時代的任務」,並感謝觀眾,「香港人珍重,有緣再會,拜拜」。
6月23日,壹周刊宣布結束營運。
同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蘋果日報》社論撰寫員「李平」(筆名)。
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印刷100萬份打破紀錄,報紙底板是一封副社長陳沛敏發給讀者的告別書。
100萬最終章 縱有遺憾但感恩
周三(6月23日),《蘋果日報》在網站上發文,題目為《走過26年,美好的仗打完,與讀者一同編寫蘋果的最終章》。由呂麗嬋署名撰寫。
文章回顧《蘋果》歷年爭議大小事,包括記者採訪過的歷史時刻,以及曾踢爆的政治黑幕,揭露的社會不公,同時也坦承《蘋果》也曾做錯過。
文章寫道,回顧《蘋果》的誕生,它源於香港主權移交前兩年,外媒以「香港之死」預言未來,《蘋果》就在當年創刊,第一篇社論開宗明義:「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對於《蘋果》,港人又愛又恨。創辦人黎智英曾說:「《蘋果》犯過很多錯誤,有許多地方達不到讀者的期望,對此讓我向讀者深深致歉。但回顧過去四分一個世紀,我們無愧於心」。
走過26年,美好的仗打完,《蘋果》今日寫下它的最終章,告別香港。「10年後,還有30周年特刊嗎?風起了,惟有試著努力活下去。」20周年特刊的序言,曾有這樣一個提問,在6年後的今天,終於有了答案。
這個答案和結局雖然不如人意,儘管萬般不舍,但試著努力活下去、堅持與香港人同行的決心,26年來從沒改變。
26年來,一字一句,都在守護香港。明日是《蘋果日報》最終章,這些年來,我們被責罵過、遭唾棄過,但也曾自豪、亦曾光輝;由「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到「Truth is Power」,我們都初心不變,即使創辦人黎智英身陷牢獄,多名高層相繼被捕及起訴,我們都緊守崗位,如常編採,更出版創報以來破紀錄100萬份,因為要讓讀者知道,《蘋果日報》不但是一份報章,更代表香港的自由。
文章又向讀者致謝,「感謝每一位高舉支持《蘋果》標語的讀者,感謝每一位深宵在報攤苦候報章送來的朋友,這個最終章,是由讀者和我們一同編寫,縱有遺憾但感恩。」
文章最後留下感言:
「告別年年六四頭版燭光映照、歲歲七一大字標題維園見,《蘋果》並不完美,但容不下《蘋果》的香港,會是一個怎麼樣的香港?面對眼前的高山,也許難言樂觀,但請相信黑暗過會是晨曦,能同行走上26年難能可貴,儘管步履蹣跚,但美好的仗打完,停下來的姿勢,也可以很美。感謝每一位在此相遇的《蘋果》讀者,這個最終章,是和你們一同編寫,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就再沒遺憾。共勉。」
《蘋果日報》給香港人的告別書:
千言萬語,不如由26年前說起。
1995年6月20日,《蘋果日報》第一篇社論開宗明義重:「我們屬於香港」。距離主權移交只有兩年,生於動盪,《蘋果》卻像那時選擇留下來的香港人一樣,面對前景不明朗,儘管忐忑,卻仍抱有希望,對這片土地這個家,堅持不放棄:「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
97年7月2日出版A1頭條,大字標題:「香港信有明天」。當時兩歲多的《蘋果》,散發青春的大膽、天真、熱血與樂觀,信香港可以按照《基本法》追求落實民主,信「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下文明的價值與制度得以守護甚至拓展,信香港人可以享受真正的繁榮安定、人權自由與尊嚴。
這廿多年來,我們都秉持這樣的信念前行。然而,到了今天,當香港已變得不可辨,屬於香港的《蘋果日報》,也無奈忍痛要跟香港人說再見了。
政權上周四(17日)第二度搜查報館,撿取大批新聞材料,並以國安法拘捕五名高層,其中報館的社長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已被落案控告,還押在獄。
昨(23日)晨再拘捕主筆楊清奇,報館基於員工安全和人手考慮,決定停刊及停止新聞網站的運作。2021年6月24日之後,香港將沒有《蘋果》。《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對於編採同事,我要向你們致敬。近年經歷惡勢力圍堵《蘋果》,同事集體被起底、警方搜報館,老闆、高層先後被拘控,你們一直緊守崗位,沒有一天停止出版新聞。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下,仍然撐到最後,並肩完成最後一天報紙出版和新聞網站運作的手足,我以你們為榮。
《蘋果》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但相信你們日後無論身在哪裡,擔任甚麼崗位,仍會毋忘這份初心與精神。
對於讀者以至香港人,過去一星期你們為《蘋果》打氣,一直叫我們「撐住」,說「香港唔可以冇左蘋果」。在這裡,要為辜負了你們的期望致歉,在沒有《蘋果》的日子,希望你們珍重,一生平安。
最後,我們盼望暫失自由的同事儘早獲釋,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
我特別喜歡近日的一幅漫畫,蘋果被埋葬在泥里,種子卻長成滿樹更大更美的蘋果。永遠愛你們,永遠愛香港。
《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
創始人黎智英入獄
黎智英,現年73歲。生於中國廣州市,12歲時,黎智英隻身攜帶1港元經澳門偷渡到香港,從當黑工做起,奮發圖強,白手起家,現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擁有中英雙重國籍。
1990年,黎智英在香港創辦壹傳媒集團,並創辦《壹周刊》,自此專注發展傳媒事業。
1995年6月20日,黎智英創辦了《蘋果日報》。
由於黎智英積極參與香港民主運動,中共當局視其為眼中釘,不斷進行輿論打壓。
2015年4月,黎智英入選《時代周刊》年度「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9年,香港發生了「反送中」運動,黎智英每次都與香港民主派人士一起走在了遊行隊伍之中,頗受社會關注。
從2020年4月起,香港警方以「非法集結」、「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 欺詐」、「遊說外國制裁中港」等罪名多次拘捕黎智英。
2020年12月3日,黎智英再次被捕並關押至今。
2021年4月16日,香港法庭以非法集結罪判黎智英入獄12個月。
5月28日,香港法庭又以「組織非法遊行」加判黎智英14個月,至此刑期整合為共監禁20個月。
2021年6月,美國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會把年度最高榮譽「杜魯門—里根自由獎」頒授給黎智英,以表揚他畢生追求自由和民主,以及不惜代價地堅毅反抗中共獨裁及其他暴政。
同月,保護記者委員會向黎智英頒發2021年度「伊菲爾新聞自由獎」。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