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我是一個戲精。
魯迅小時候看的社戲,在我們蘇北地區也是有的,只是叫法不同,山東過來的魯劇,河南來的豫劇,南方的偶爾也會來黃梅戲,只是過於纏綿,節奏太慢,看的人不太多,後來慢慢也就不來了。
村里老少爺們最喜歡看的就是豫劇,劇本淒悽慘慘惹人淚下,上面台上哭,下面婦女哭,大家哭成一團,更多的是黑白臉劇,看到入迷的時候,就當了真,撿起石子就往討厭的角色身上扔去,第二天演員各家各戶要糧食的時候,經常有臉被砸傷的,心裡過意不去,就會多給點玉米小麥。
村里大戲不常有,農閒的日子才會來,其實跟要飯的差不多,只是變換了方式,後來農村的日子慢慢好起來,河南老鄉也能吃飽飯,就再也不來我們這裡唱戲了。
沒有大戲看的日子非常無聊,所以我的主要研究對象還是潑婦吵架。
出去旅遊常去影視基地,幸運的時候也會遇到拍攝現場,也就明白了這些感動我們的戲劇是怎麼出來的,演員隨便擺動幾個動作,觀眾看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了,一個優秀的影視作品,最大的功勞應該歸結為攝影師和後期製作,至於演員的成名,多半是導演給的機會吧。
還有那些神劇,台上刺刀見紅,台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鬼子兵演員和中國姑娘穿着戲服說說笑笑,親密的很呢。大家在電影裡看到的鬼子兵的惡毒和泯滅人性,更多是我們自身另一面的真實反映。
喜歡看電影追劇,卻並不崇拜明星,工作在一線城市,和她們偶爾還是有近距離接觸的,很清楚她們都是什麼樣的貨色。
最優秀的演員從來都不在影視界,官場的表演和官媒的讚歌更加精彩感人。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律俠普法)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