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驚一場的健康碼「復活」,為何仍需呼籲徹底下線?

風聲
2023-12-07
image
大陸民眾在排隊做核酸(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近日,突然又有很多網友開始討論起消失近一年的健康碼。最初是一則未經證實的新聞寫道,「廣東已下線的健康碼重現江湖。四川天府健康通、廣東地區的粵康碼在12月1日下午5時左右重新上線。」

在看到這則新聞後,就有很多網友紛紛開始查驗手機中的健康碼。據初步統計,目前僅有河北、河南、重慶已經是完全打不開了,其他省份都還有微信、支付寶或者app端能夠打開健康碼。

鑑於目前已進入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就有不少網友揣測,碼化管理的時代可能捲土重來。

健康碼從未徹底下線

這個擔憂讓人揪心。事實上,儘管疫情過去已近一年,但各地的健康碼從未徹底下線。

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後,被明確要求下線的,只是在疫情期間又附加在健康碼之上的對跨地區流動人員進行地市級定位的行程碼。

在2022年12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要求正式下線「通信行程卡」,並明令刪除行程碼上所附着的所有個人信息後,健康碼的去留問題曾一度成為熱議的問題。

也是在2023年的2月14日,廣東省粵康碼官方公告稱,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管理的粵康碼,將於2月16日11時起關閉老幼助查、健康申報、防疫工作檯等服務入口,並針對下線的服務,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徹底刪除、銷毀服務相關所有數據。

彼時的新聞媒體以為,粵康碼關閉服務是釋放了徹底下線健康碼的信號,但仔細閱讀該則新聞會發現,粵康碼所關閉的只是老幼助查、健康申報、防疫工作檯等服務入口;管理粵康碼的廣東省政務數據管理局,至今都未宣布將粵康碼進行徹底下線。

在粵康碼關閉部分服務前後,各地也再無關於健康碼去留的官方信息。也因此,各地網友能在手機上再次翻找到自己的健康碼頁面並不稀奇,健康碼其實一直都還在那裡,只是許久未用,登錄信息已經過期。

為何對健康碼「死灰復燃」有必要擔憂?

網友憂心健康碼「死灰復燃」,的確是太長時間為碼化管理所累。

就在並不久遠的過去三年,因為使用頻次過高,健康碼幾乎成為人們每天都會使用的新型身份標識。它發揮着風險防控的重要功能,卻也在很多時候成為束縛個人自由的工具,又由於是在應急狀態下誕生,其在個人信息方面表現出的無差別全員收集、實時收集和事無巨細等特徵,都隱藏着個人隱私被泄露和被濫用的巨大風險。

而在疫情防控中爆出的,諸如河南鄭州為阻止儲戶維權而對其強行賦紅碼,丹東市發生的因為健康碼黃碼就被阻止市民外出看病,甚至在某地僅出現零星病例後,就對全域居民賦紅碼黃碼等案件,都以極端的方式呈現出健康碼所存在的法治問題。

換句話說,健康碼使個人很容易就淪為數據監控和數據操縱的對象。也正因如此,當國家防疫政策發生重大調整、健康碼已不復存在必要時,公眾普遍呼籲應徹底下線健康碼,並將附着其上的個人數據進行永久性刪除。

但在其存廢去留問題上,一直都有另一種聲音存在。認為健康碼尚有存在必要的一種典型理由是,裡面存儲的疫苗接種信息,或許會在危重病人診療過程中為醫生提供診療依據。但伴隨數輪感染風波過去,此類信息的有效性早已徹底減退。

而彼時很多地方政府希望保留健康碼的理由還有,萬一疫情再來還能夠重新啟動以進行有效防控。但是,這個理由同樣無法證立。

在經過過去三年的歷練後,未來如果再出現疫情反覆或爆發其他大規模傳染病的情況,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更精細和更合規合法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而無需再像健康碼一樣,通過無差別全員收集、實時收集和事無巨細的方式進行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

還有地方政府欲將健康碼進行轉型處理,即在進行去標識化和匿名化處理後,將健康碼的數據信息繼續保留,並轉用做諸如健康醫療、交通出行、文化旅遊等其他目的。

2022年12月,有地方政府嘗試將「健康寶」和原有公共服務應用相融合,市民可自願或自主授權,選擇是否將健康寶的個人身份驗證信息拓展到其他頁面。但應者寥寥,之後也並無下文。

而當時人們反對將健康碼轉做他用的重要原因在於,健康碼在信息收集上表現出「可長期保存且易跨平台複製轉移認證」的特點,現有的脫敏化處理根本不能徹底消除個人隱私被暴露和個人信息被濫用的風險。

但現在,打開疫情時的健康碼小程序,我赫然發現它已經整體升級成另一個小程序。可我已經完全不記得自己曾授權選擇將信息轉移,頁面上出現的新二維碼目前也未知其具體用途為何。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和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據此,地方政府如果未經公眾同意就將健康碼信息轉做他用,已屬違法行為。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有些地方市民應用中,依舊能查到曾經的個人健康狀況、感染風險以及接種疫苗情況等信息,實時查詢功能也依舊可用。疫情結束後,健康碼APP如何就直接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新的服務應用,過程中究竟關停了哪些功能,哪些功能目前依舊可用,對於普通用戶都成了巨大謎團。

為何健康碼的個人信息需要徹底銷毀?

其實,最讓人忌憚的,不只是健康寶功能仍舊可用,而是附着在健康碼之上的個人信息是否時隔一年仍舊原封不動地保存在那裡。

《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在「處理目的已完成、無法完成或者為實現處理目的不再必要時」,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主動刪除個人信息,個人信息處理者未刪除的,個人有權請求刪除。

既然生成健康碼的底層個人數據和衍生用戶畫像都與個人的人格尊嚴高度相關,在其已完成其既定功能後,最穩妥的處理方式仍舊是將個人信息進行徹底刪除和集中銷毀。

如《個人信息保護法》所規定的,信息處理者刪除個人信息不僅是其義務,也同樣是個人重要的信息權利。這種要求刪除信息的權利,在數據化時代又常常被稱為「被遺忘權」,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在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已經完成或是處理目的已無必要時,避免個人信息被不當存儲所可能導致的個人信息被泄露、被非法買賣,甚至是被用以其他目的的高度危險。

我們常說,在數據化時代,上帝會寬恕和寬恕我們的錯誤,但互聯網不會。它會記住我們過去幾年每一次的感冒發燒,每天涉足過的公共場所,並根據這些信息軌跡精準描摹出個人圖像。所以,為了免於個人受困於歷史記憶,對抗信息和數字技術給個人打上的永久烙印,人們應當擁有要求將其信息完全刪除的權利。

但現在再回看這段歷程,儘管彼時公眾的呼聲很高,但「存而不廢」一直是各個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這種做法的背後,能夠明顯看出個人信息對於政府治理和管控的巨大誘惑,也能窺到各地政府對於幾年來已經習慣的碼化治理方式的路徑依賴。

但也正因為健康碼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是國家機關,公眾要求其徹底下線和刪除信息就變得尤為困難;與各級政府在刪除信息方面表現出的動力不足所相對的,也是公眾的監督無力。

彼時還有不少學者提出,應由中央統一安排部署健康碼的下線和數據的刪除銷毀工作,以避免各地在疫情結束後仍舊各行其是。這種意見尚未被採納,也未見落實。

此次四川天府健康通、廣東地區的粵康碼又突然「重出江湖」,雖然看似讓人虛驚一場,但網友還能查驗到健康碼的頁面也再次提醒我們,健康碼仍未徹底下線,一些功能仍舊在默默運行,更重要的是,附着在其上的個人信息仍未被徹底銷毀。

在數據化時代,沒有人願意活在他人無時不在的窺視之下,也沒有人願意成為他人也包括各地政府機構數據操縱的對象。為避免這種危險的發生,徹底下線健康碼,應再次被提上日程!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風聲

猜你喜歡

你給儲戶賦紅碼,我們寫文秒被刪

虬髯客好忙  2024-08-27

2023年朋友圈撕裂報告

C計劃團隊  2024-01-01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