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報道爆炸現場被阻撓,有志於新聞的年輕人應該感到鼓舞,而不是沮喪

張豐
2024-03-15
image
網絡圖片

央媒記者在連線河北燕郊爆炸事件的現場記者的時候,發現了讓人驚愕的一幕。記者剛剛開始介紹,就有一群人圍了過來。記者接着說道:「當地消防、公安也組織了力量……「她就被阻止了,連線不得不中斷。主持人說:「也請現場記者注意安全。」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幕,視頻隨之在網上開始傳播。

同時擴散的還有另一段視頻,記者被好幾個人「架走」,理由是「這裡不安全」。而那位女記者離開之前還在努力地介紹情況。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來源:微信視頻號「中國體育報」

這兩段視頻被廣泛傳播,反映出公眾的驚愕:央媒記者,在現場採訪也遭遇這樣的待遇了?中國記協罕見地在第一時間發聲,強調「正當採訪是記者的權利。」文章苦口婆心,向地方政府講解了新聞採訪的必要性。

很多人感到震驚,除了因為「記者採訪權得不到保障」,更在於「中央媒體」也被如此粗暴對待。

檢索過去幾年的新聞會發現,一些地方新聞機構記者被阻撓、被呵斥甚至被毆打的事情都有發生,讓新聞機構感到無力。

正如同中國記協的聲明中所說,記者的現場採訪是非常重要的。人人都有一部手機的時代,想徹底遮蔽掉一個爆炸、火災這樣的公共事件,完全不可能。

誠然,地方政府會進行通報,但是先不說因為自己利益會不會出現瞞報可能,即使「權威發布」也不一定及時全面。

來自專業媒體機構的「第三方視角」,是公眾獲得事實與真相的最好途徑,因為它具備最大的客觀性。

這一次記者在直播中被阻攔讓很多人驚愕,事實上,曾幾何時,調查報道中記者被阻撓的畫面並不少,觀眾還是記者,都不會因此感到無力無奈,因為這樣的「阻撓」畫面,恰恰證明「有不想讓人看到的東西」,而揭示真相,用事實說話,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極有價值的。

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依靠「權威發布」來公布信息,阻撓記者,也不見得真有什麼「怕見光的東西」,更可能是過於依賴自己「單向度」的通報,不太習慣以一種原生態的面貌來面對媒體和公眾。央媒記者的「突然出現」,可能就會被視為「失控」。

另一方面,媒體由於種種原因,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越來越難:和社交媒體賽跑,對傳統媒體提出了新的考驗;媒體經營困難,差旅費也是一個問題,此外如果遇到「阻撓」、有的採訪不得不半路就趕回,事發地的「態度」也是重要原因。

現場報道的缺失,是公眾利益的重要損失。對地方政府來說,表面上看似乎「掌握局面」,減少了工作量,但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公信力的流失,增加政府治理的成本。

有時候,在一次突發新聞出現後,因為仍無法取信於民,一些地方不得不發布好幾次「權威通報」,發布「通報」的政府級別,也逐漸提升。一些縣城發生的新聞,最後不得不由省政府出面來「說明」,這造成行政資源的成本巨大。如果媒體有更多來自現場的真實披露,就會起到增強信息公信的作用。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央視直播畫面。來源:北京日報視頻號

實際上,媒體存在的價值,就是幫政府、相關機構和個人,來承擔「發布的責任」,媒體的生命在於其公信力,自然會萬分珍惜,這是這個行業本身的屬性決定的。

公眾可以監督媒體,通過市場手段來淘汰那些不夠客觀的媒體。但阻撓媒體,卻不是聰明的做法——因為誰阻撓媒體,誰就反過來承擔了向社會說出真相的責任。

自媒體時代,更多人可以通過手機「觀看現場」,可惜的是,不少專業媒體遠離了現場。這次爆炸事件的報道某種程度上呈現了媒體本來該有的畫面,也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反映出公眾的渴望:人們需要不被打斷的直播,不被阻撓的報道。人們對「真正的報道」的渴求在增加,這是一個社會有信心的表現。

「中國記協」發聲捍衛記者的採訪權值得尊重和提倡,「正當採訪是記者的權利」。很多媒體同行都轉發「中國記協」的聲明,說明記協這次發聲非常必要。

但是,人們也渴望,不僅是央媒,更多媒體的採訪權都能得到保障。或者藉由此次事件,讓更多地方政府認識到,「現場採訪」中,面對突然出現的記者,有更好的選項。

有意思的是,這次記者被阻撓,視頻或者談論此事的文章後,出現這樣的評論,「張雪峰說得沒錯,就是不該報考新聞」,因為記者連基本採訪權都被阻撓。

這種認識讓人啼笑皆非,它對記者的工作認識有相當的偏差。那種電視劇中的記者工作場景,西裝革履,背着相機和電腦,所到之處都受到尊敬,採訪也都配合——這樣的畫面在現實中並不都是真實的。真正有價值的採訪,往往都是困難重重的。全過程都很配合的採訪,也許價值不大。

公眾和記協對這種阻撓不滿,其實說明我們這個社會仍然需要記者,需要更多的記者奔赴現場。真正有志於新聞事業的年輕人,應該感受到熱血和責任感,而不是沮喪。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鍾睒睒,太猛了!

魏春亮  2024-11-25

匹夫不可奪志

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4-11-25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