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三十多年前,蘇聯東歐劇變發生不久,法國哲學家米歇爾·亨利總結這些國家的失敗原因時說:
「在一些國家,有些制度遭遇了失敗。但這種失敗本身要歸因於一個更基本的事實:個體的危機。因為,最終,如果所有這些制度都飽受經濟蕭條的折磨,而政治的混亂只是這種蕭條的後果,這是因為,不再有人願意做任何事情。由此導致了沒有什麼能夠生產出來,貧困無處不在,不可避免地導致以下後果:雙重市場、非法交易、地下交易、謊言、盜竊、掠奪……」
「每當人們不再鼓勵個體,不再承認個體的貢獻,例如以恰當的價錢支付他的勞動,個體就會放棄他的努力,變得裝模作樣,或者做得似模似樣,這就導致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裝置停止運行。」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人類個體具有創造的力量,無論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都是由個體創造出來的。凡是正視這一點,尊重這一點的社會,都可以品嘗繁榮的果實。凡是否定這一點,抹殺這一點的社會,都將承受蕭條的惡果。要讓馬兒跑,就得讓馬兒吃草。
一個社會可以從繁榮走向蕭條,假如它在繁榮的時候誤以為糧食是米缸里長出來的。一個社會也可以從蕭條恢復繁榮,唯有當它幡然醒悟,承認唯有個體可以創造價值。
地球離開誰都能轉,人類文明離開誰都會繼續前行。但一個群體離開主航道太久,人類智慧創造出的先進事物就會變得像魔法一樣不可思議。有人負責發明創造,有人負責一驚一乍,有人負責狸貓換太子,各有各的快樂,但快樂和快樂是不一樣的。
人到中年,眼見周圍越來越多的朋友已經放棄用自己的心智去理解世界,滿足於傳播那些道聽途說的二手消息,用流行的話說,互相提供情緒價值。維特根斯坦說:「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還沒有在口水灘里徹底麻醉的心靈,理應驚醒,理應恐懼,理應奮起。
這幾年,我的注意力逐漸轉向了日常生活之美,這是我的新大陸,在公共空間消亡之後的托住了我的心和腦,使我不至於墮入虛無和油膩。但我更知道,假如無法望見和理解頭頂的星空,人心中的道德律便會趨於紊亂,人就會內耗、互耗。在歷史中行進的個體,才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
當我曾經熟悉的媒介和話語消失之後,我一直在思考,時代去了哪裡,我如何把捉它?我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人類個體的真情實感在哪裡,時代便在哪裡。真情實感的強度、深度和厚度,決定了時代的強度、深度和厚度。茨維格曾經寫道:「在一個民族內部,總是需要有幾百萬人,才能產生一個天才;同樣,總是需要有無數的光陰無謂地流逝,才能等到一個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出現。」
假如說一個社會在一段時間裡沒有孕育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情感形式,那麼這段時間便會從所有人的生命中蒸發掉。回顧歷史,時代總是斷裂的、離散的,只是不堪忍受真實的歷史學家強行書寫出連貫均勻的故事。
與三十年前相比,人類社會最大的變化是虛擬技術的突飛猛進。這是一項挑戰,也可以是一道福音。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設想,技術只要再往前走幾步,人類便可以過上完全沉浸的離岸生活。在同一座公園漫步的人,穿戴着可以雙向傳輸信號的設備,可能有人正與大洋彼岸的科學家同行合寫文章,有人正在火星上指揮機器人蓋房子,當然也仍會有人樂此不疲地論證這人清高傲慢看不起我。
沉迷於偽問題的人群或許永遠不會被說服,但會被時間無情地淘汰。從前對於那些認知能力極差而自我意識爆棚的槓精,我還有一絲絲的說教情結,現在全是絲滑順暢的拉黑動作,爾曹身與名俱滅,who care。
所有歷史都是精神的歷史。物理世界的束縛一步步解除之後,精神將更加徹底地走向自我實現之路。科技的發展,奇蹟般地導向了人類神話般的過去。人工智能從簡略的文本生成美輪美奐視頻的能力,讓我想起約翰福音著名的開頭: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All things were made through him; and without him was not anything made that hath been made. (John1:1-3 ASV)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翰福音1:1-4 和合本)
God不僅是借着語言創世的,他「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而且the Word是最初存在的,the Word就是God。
我最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困擾我們數千年的問題,或許永遠不會被解決,但可以被詭異而奇妙地繞過。重要的是,當人類又一次開啟大航海征程的時候,我們待在哪裡,我們關心什麼,我們可以為踏上新大陸的新人類做什麼。人類社會未來的繁榮與蕭條,或許只會在個體層面發生。也就是說,不管肉身在何處,一個人都可能悄無聲息地繁盛,或者腐爛。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魚眼觀察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