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毛錢的集採藥暴雷,B證企業的投機取巧應該重視

徐鵬1
2025-04-01
image
網絡圖片

近日,鳳凰網財經發布了一篇關於2毛錢的集採藥暴雷的文章。

去年底3分錢的阿司匹林腸溶片,2毛2的間苯三酚注射液讓人懷疑便宜沒好貨。集採藥品用於醫保,關係着無數人的生命,所以此事應該非常嚴格,記得當時有人信誓旦旦的說便宜的集採藥沒問題,沒想到這麼快就出現問題了。

而近日,在第十批集采落地之時,這個2毛2的間苯三酚注射液涉事企業四川海夢智森委託太極集團生產,結果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兩家企業都遭同步重罰,暫停18個月集采資格。

而這個海夢智森是個成立5年的新企業,連自己的生產車間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B證企業。而海夢智森參保人數從2022年的255人降至31人。

一個31人的公司還沒有生產車間,能做好藥品這種高投入的產品嗎?怎麼感覺像個皮包公司,或者就是賺差價的中間商。

而近年來,這樣的B證藥企如雨後春筍,兩年時間從140家增加到1172家。這是普通人能做的生意嗎?

這麼多B證藥企圍獵集采,這個套路就熟悉了,做過工程的都知道圍標一詞。

部分B證企業,目的好像很明確,就是把集采當賭桌,靠着價格戰拿下集采,又用更低的價格讓其他企業生產。他們難道不知道藥品的生產成本嗎?

而第十批集采規則改變,B證企業中標大增,如間苯三酚注射液9家中標企業,有6家都是B證企業。

這次暴雷的海夢智森和太極集團就是這樣的關係。海夢智森用低價中標,然後又以更低的價格讓太極集團去做。

而這只是不合格的問題嗎?他們自己沒有生產能力還以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去投標,誰給他這麼大的膽?

本來中標的價格就很低了,還要找其他工廠代工,仿製藥,又不是什麼有專利壁壘的原研藥,說白了就是抄別人的作業生產,就這樣還需要什麼沒有任何生產能力的中間商來賺差價嗎?

這類B證藥企,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他們的存在就是吃掉有生產能力的藥企的利潤。他們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嗎?還是他們有很強的公關能力?

做過工程的都知道。很多工程都要經過層層轉包。每一層都要雁過拔毛,而真正做事的人反而掙的少甚至還要虧本,只能降低質量才能有的賺。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豆腐渣的原因。

而現在,在集采中仿佛有看到了同樣的套路,低價中標,更低的價格轉包,生產不出來怎麼辦?偷工減料唄,所以這次為啥這兩個公司會因產品質量問題被罰。

當初的集采專家不是說沒問題嗎?怎麼這麼快就出問題了?專家擔責嗎?

再怎麼追求低價,也不能不顧療效啊。

猶記得當初鄭教授發聲還被很多人罵?現在看來他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希望各類手套就不要去集采中湊熱鬧了,本來價格就很低了,還要硬插一腳進來卷,卷好了吃掉藥廠利潤,卷不好還坑了患者和藥廠。

有百害無一利。

希望監管部門能儘快補上這個bug。

全文完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浣花溪杜甫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