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評出自己的新聞獎

彭遠文
2024-01-28
image
(圖:Pixabay)

今天「記者的家」評出了自己的新聞獎,我轉發朋友圈的時候說了一句:「相比之下,中國新聞獎啥都不是。」

這個事情挺有意思,可以展開說說。

過去有段時間,國內各種新聞獎蠻多的,當然,不一定叫新聞獎,更多以「年度致敬」的名義。比如《南方周末》的年度傳媒致敬就蠻有名的,南方都市報也有(我創辦的鳳凰網「評中評」還拿過2009年的年度致敬欄目,很是高興)。好像是2010年左右,持續了八年的《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就沒了,原因不細說,我也沒有權威信源。

好在後面還有其他一些獎項,比如騰訊的年度評選也很有名,搞得很熱鬧,大家也很高興,頗受激勵,但後面也沒了。我記得有一年我們獲獎,沒有頒獎典禮,只是私下請獲獎者一起吃了個飯,非常草率,氣氛實在不咋地。第二年就徹底取消了。當時我還很幼稚,覺得太過小氣,何至於此。現在終於明白,原來影響力也得國家所有,民間評獎乃是僭越之舉。

不過在我看來,新聞獎徹底收歸國有之後,質量越來越差,如果說以前還能有個對比,現在完全沒有對比了,更是徹底擺爛。不客氣地說,統統都是垃圾,包括中國新聞獎在內,概莫能外。這不意外,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只要完全收歸國有,必然質量陡降,淪落到慘不忍睹的地步。跟我上一篇寫「通報時代」一樣,一旦信源完全歸到官方,公信力也必然跌到谷底。

簡單交代幾句前情,我始終認為,如果我寫東西只是傳遞悲觀的話,就沒什麼意思,即便它是事實。我有個朋友有句話我反覆記起:不需要傳遞悲觀,因為這玩意兒每個人自己就有。今天寫這個是因為「記者之家」新聞獎很有意思——我對內情完全不熟,我也懶得問,但就是覺得有意思。

因為它徹底拋開那套官方體系,開出自己的一套體系。你看它大大方方就叫「新聞獎」,以前為什麼南方周末騰訊之類的都只能叫「年度致敬」?因為不讓叫「新聞獎」,但「記者之家」根本不在乎。他們也沒有強調評委是誰,規則是什麼,流程是怎樣的(可能有,但沒強調)……這些事情重要嗎?其實不重要的,主要看結果。為什麼很多人認?因為評出來的是真正的新聞作品,而這是當下最難得可貴的。如果你評出來的是一坨屎,樣式再冠冕堂皇又有何用?用現在流行的話說,不外乎屎上雕花而已。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記者之家」評選出的具體獲獎作品,此處不一一列舉。

所以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其實我們可以自己來的,對不對?

不必悲觀,不必絕望,你瞧不起它,那我們自己干就好了。不用擔心條件不夠,沒有權威評委,沒有獎金,這些都不重要,一切看結果。

這裡給大家講一下個人經驗,我就幹過這樣的事情。

08年的時候我在鳳凰網負責評論頻道,年底想搞個策劃,於是就評了一個「2008年度十大評論」,第二年按同樣的方式繼續搞了「2009年十大評論」。這個事情我還挺得意的,可能是因為敝帚自珍,我覺得這兩個「十大評論」不說別的,單就視野開闊就遠勝同年其他榜單。

大部分媒體評出的「十大評論」,基本局限於報紙時評版,我這個榜單包羅萬象,不限來源,不限形式,不用單一標準。除了紙媒,還有博客網址電視台,有國內也有國外,比如當時最火的新浪博客的韓寒,互聯網評論專題騰訊「今日話題」,以及新生的「愛棗報」(當時已經被關了),給「愛棗報」的評語是:

「他們太弱小了,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只是靠着一小群人的自願支撐,更要命的是,我們剛剛發現這個網站已經打不開了;他們又是如此強大,到現在已經推出了624期,有超過44萬人訂閱。他們和央視截然不同,但他們同樣充滿力量,並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08年排名第一的是張五常的勞動法系列評論,09年排第一的是央視「新聞1+1」的關於唐福珍自焚的《拆遷之死》,我想都是實至名歸的。09年那個榜單還把王局評為了「年度最佳新人」,說08年才開始寫時評的他「一出生就老氣橫秋」,現在看來還是蠻有眼光的:)。

這個事情玩得很開心,實際上基本上是我一個人幹的。由於過於簡陋,我還特意寫了一句「這是一份由鳳凰網同仁選出的的排行榜,不根據點擊回復量,不做調查,也沒有請評審」放到專題最前面。而所謂「鳳凰網同仁」,其實就我一個人罷了,十大評論都是我選的,順序是我排的,頒獎詞也是我寫的,然後請編輯幫我設計排版,就放出去了,大概就花了兩三天時間吧。

看,多簡單的事兒,人人都能幹吧。雖然當初有借鳳凰網的名義,但沒有也沒關係;如果覺得一個人干太累,三五好友一起搞,工作量分擔也就還好。

至於質量?朋友,完全不要擔心,你要想想——質量再差,還能差過中國新聞獎嗎?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往事與隨想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