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未來?外資雪崩式撤離中國

自由時報
2023-01-19
image
示意圖。(圖片來源:AFP/Getty Images)

Made in China掰了?外資加速撤中

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前,「中國製造」一直被認為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的作法,在當時恐怕沒人料想到,全球供應鏈如今正逐漸與中國脫鈎。然而,2020年COVID-19爆發,中國堅持清零打擊外商信心、擾亂全球供應鏈。

如今中國面臨經濟放緩、人力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以往的設廠優勢不再,對外資的吸引力明顯減弱,許多企業為了分散風險,開始在中國以外的市場布局,外資相繼加速「去中國化」。

市場競爭加劇 零售商百貨收攤出走

1996年進駐中國的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由於不敵連年虧損,自2013年起陸續收縮營業規模,隨後又受疫情衝擊,去年關閉進軍中國市場開拓的首家門市,並傳出有意將全球供應鏈業務轉移至印度。

除了沃爾瑪,其他零售業在中國的發展也不太順遂,法商家樂福(Carrefour)2019年將80%的股權賣給中企蘇寧易購後,關店潮不斷,去年前3季更在中國關閉超過50家門市;隨後,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Metro)也因轉型失敗、營收增漲停滯,出售給中企物美商業。

還有日本百貨高島屋(Takashimaya)2019年關閉在上海的旗艦店;法國零售商歐尚集團(Auchan)於2020年將在中國的業務股份全轉讓給阿里巴巴(Alibaba),並於隔年淡出中國市場,剩餘在中國的門市則改名為大潤發。

電商、金融業相繼淡出中國市場

不止零售業,隨著中國本土電商平台淘寶(Taobao)、京東(JD)、阿里巴巴興起,亞馬遜(Amazon)2019年關閉在中國的電商平台,並計畫於今年結束在中國的Kindle電子書店;還有住宿平台Airbnb也在疫情期間黯然退出中國市場;受到中國強監管打壓衝擊,搜尋引擎雅虎(Yahoo)已終止在中國的產品與服務。

還有美國知名基金先鋒集團(Vanguard)也在2021年宣布撤離中國,引起市場關注,由於中國對外企的要求越趨嚴格,即使華爾街投行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外國基金在中國的募資規模仍不及中國當地資金公司的一半。

日車商市占受限 韓企轉投資越南

另外,日、韓企業也加速撤離中國,根據統計,過去10年,進駐中國的日企已減少1600多家,包括多間日本服裝品牌與大型製造商、中小企業等,有15%日企表示,投資中國的計畫已受影響。

而中國國產車崛起,除了影響特斯拉(Tesla),也衝擊到日系三巨頭的份額,本田(Honda)在中國新車銷量減少12%,旗下豪華汽車品牌Acura已決定退出中國市場;日產汽車(Nissan)去年在中國的銷量也衰退逾22%;至於豐田汽車(Toyota)也小幅下滑0.2%。

根據韓媒調查,約1成韓企打算撤中,且不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向來仰賴中國市場的三星電子(Samsung)目前僅剩在蘇州、西安的3座工廠,截至2021年底,三星中國廠員工數為1.7萬人,較2013年巔峰時期的6.3萬人減少約7成,至於手機、面板、電視等業務的生產基地已逐漸轉移至越南。

中國投資優勢不再 東南亞有望受惠

近年外資撤中可歸咎於幾大原因,首先,過度防疫擾亂企業供應與生產,再者,考量到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與晶片管制、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如:俄烏戰爭中立場親俄、升高對台軍事施壓等,外資未來在中國投資的政治風險恐將越來越高。

此外,中國政策模糊、朝令夕改;強監管措施以及對言論的控制;以及稍有不滿便實施反制或揚言抵制的行為,都讓外企不寒而慄。更重要的是,以往吸引外資到中國設廠的條件之一,便是低廉勞動力與龐大的市場商機,不過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本土企業崛起,疫情爆發便成了外企將供應鏈移至東南亞國家的轉捩點。

疫情封閉3年,即使中共逐步邁向開放,短期內市場有望復甦,不過實行多年的清零政策早已對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加上貿然解封導致中國疫情飆升,更重挫外資信心,在未來經濟前景不明的前提下,恐促使外資加速出走中國。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