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承受不了那麼多遙遙領先的謠言

沸雪
2023-10-26
image
華為(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對於華為來說,當下更需要的不是大放衛星,而是夥伴和生態。

這一次,連華為都坐不住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最近,一則華為「將發射1萬枚6G移動低軌衛星的消息」引發華為官方闢謠。華為表示,網傳「華為將發射1萬枚6G移動低軌衛星」純屬造謠,並指出造謠者毫無根據,無事生非。

01

「1萬枚6G衛星」「真正實現萬物互聯」「徹底解決無人區」……其實稍微有點基本常識的人,就會知道這樣的傳言有多麼的荒誕不經;奈何這些年來,類似配方熟悉卻又傳播廣泛的謠言實在是太多了。

這一次,如果不是華為親自下場闢謠,想必這樣的消息還會不斷裂變傳播,甚至成為許多人國產品牌自豪感的重要組成來源。

無論是從品牌實力還是從技術能力上,華為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企業代表。加之在近幾年來,華為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全球的焦點之一,而這家公司的一系列迅速反應,確實也展現了中國企業的強大韌性。

但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年來,這種「遙遙領先」卻也使得華為常常被拿來成為狂熱情緒表達的「筏子」。而且,隨着這種情緒的不斷加劇和升溫,即便是華為,也正在越來越難以承受其所帶來的影響——

在謠言和現實交織的沉默螺旋中,華為正在被裹挾進一條未知且湍急的河流,那些誇大華為技術能力、幫華為「大放衛星」的謠言始作俑者不會想到,恰恰正是這種謠言,可能會把包括華為在內的許多中國企業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02

從謠言的水平來看,造謠者基本屬於民科範疇,其首先對於衛星是什麼,應該都沒有明確的概念。

按照USC衛星數據庫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1月1日,地球在軌運行的人造衛星數量共計4852顆,其中屬於美國的衛星有2944顆,俄羅斯169顆。

如果覺得USC數據不準確的話,2023年初,國內官方也披露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年)》,其中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軌航天器數量達到7218個。其中美國4731個,占全球總數的65.5%;中國704個,占全球9.7%。

也就是說,按照造謠者的說法,華為一次性就要發射超過全球所有國家總量的衛星數量。

其次,造謠者充分發揮了聽風就是雨的謠言本色。按照國際標準組織3GPP定義,5G到6G間共存在R15到R20六個技術標準,行業最為樂觀的預計也不過是2024年產業界有望邁入5G-A時代,而這一周期也在5年左右。

一句話總結,就連5.5G目前都還屬於前瞻性研究,更遑論6G了。

謠言儘管十分愚蠢,但依然有很多人選擇相信。這是因為謠言背後存在巨大的生長土壤。在當下低智化、且對抗情緒要遠大於合作溝通的環境中,事實和真相早就讓位於立場和刻板印象。

03

其實,相比那些造謠生事的盲目樂觀粉,華為自己其實反而十分清醒。

比如在一個多月之前,華為的mate 60pro恰好趕上iPhone15上市,彼時許多人把華為和蘋果相比較,甚至認為華為已經超越蘋果;但在那之後華為披露的一份任正非講話卻稱自己是「果粉」,把蘋果視為老師。

任正非無疑是一位極為優秀的企業家,而他的判斷一定是基於企業經營實際和他所理解的世界的綜合考慮,也是最可能貼近真實世界的。

但遺憾的是,那些看似為「遙遙領先」歡呼的人,並不能真正意識到,現實世界到底正在發生什麼;而且,這些滿足所謂虛榮心和自豪感的謠言,最終只會對華為造成更大的外部壓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遙遙領先」的宣傳,短期內或許是一次有效的迎合社會情緒的成功營銷嘗試;但從長期看,這對於華為來說並無好處,相反,在這種「遙遙領先」語境下,類似本次這樣的刷新智商下限的謠言,可以想見,只會越來越多。

04

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逐漸意識到一個我們不願承認但卻客觀存在的慘烈現實,我們所面臨的「卡脖子難題」絕非一年半載可以解決,也不是單靠華為一家企業就能夠實現反超。

芯片半導體向來被視為是信息工業革命皇冠上的明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一產業擁有着全球無出其右的極為複雜的產業生態,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自主可控」,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掌握完全的話事權。

以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生產的光刻機為例,其整機雖在荷蘭完成,但該公司依賴數十個國家的幾千家企業為其提供數以萬計的零部件。而在這條漫長的產業鏈中,密布着大大小小成千上萬的企業。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美國設置了芯片禁令,也需要給多個國家的企業發出要求、還需要附上一個不斷更新的實體名單才能夠得以配合的原因。

全球化分工與合作是現代產業的基本特徵,也是基礎規律。即便是在最新勃興的人工智能領域,也並非微軟或是OpenAI能夠獨領風騷,硅谷同樣存在着一大批競爭者們。

而中國之所以被認為是除了美國之外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發展戰場,也恰恰是出現了一大批能夠追趕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們。

05

回顧工業革命以來的產業發展歷史,沒有哪個國家的產業領先位置是靠一家企業撐起來的;美國歐洲自不必多言,日本汽車的黃金年代誕生了豐田、本田、日產等一系列全球品牌,領先的產業一定是以生態和集群的形態出現的,而絕不是孤軍奮戰的模式——哪怕後者更具有悲情敘事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對於華為來說,當下更需要的不是大放衛星,而是夥伴和生態。這也不難理解日前科大訊飛宣布的與華為的算力應用合作。只有在華為的上下游能夠長出更多的「華為」,遙遙領先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對於華為寄予厚望到試圖通過謠言來拔高其位置的人,也應該是時候給華為「釋壓」了。

真正意義上的支持中國企業,是應該把生存在產業鏈上的成千上萬的大中小企業都一視同仁,而不是雙標地一面不惜於造謠也要搖旗吶喊「遙遙領先」,另一面卻又動輒對企業家舉起「把資本家掛路燈」的大旗。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