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報導,台灣在全球電子業供應鏈具有獨特地位,西方公司因為擔心台海局勢而尋求將生產遷出台灣,但該想法並不現實,同時會讓製造商付出高昂代價。
「日經亞洲」(Nikkei Asia)近日刊出「台灣如何變成不可或缺的經濟體」專文,其中引述晶片和材料檢測業者閎康科技董事長及創辦人謝詠芬指出:「如果有人襲擊台灣,或者出現嚴重的生產中斷…全球科技和電子業基本上就完蛋了。」
日經舉例說,蘋果公司iPhone手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消費性裝置之一,而它的零組件凸顯出美國、中國和台灣供應鏈關係的緊密程度。
每部iPhone需要約1500個零組件,近70%的蘋果頂級供應商總部位於中國(26%)、台灣(23%)、美國(18%);最有價值的零件,包括核心處理器、5G數據機、Wi-Fi晶片和高階相機鏡頭則均由台灣公司在台灣製造。
報導強調,台灣的供應商占每部iPhone材料總費用的近200美元,即36%。
而中國供應商集中在技術要求不高的領域,例如產品組裝和機械零件。
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台灣爆發戰爭的威脅,更給科技公司帶來額外壓力,讓它們改變運營方式。
幾位科技高管告訴日經亞洲,自去年年中以來,英特爾、超微公司、輝達公司、Meta、谷歌和亞馬遜都要求在中國和台灣以外地區增加產能。全球第2和第3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商惠普和戴爾具體要求供應商開始在東南亞建設產能。戴爾甚至定下目標於2024年前逐步淘汰中國製造的晶片。
報導稱,即使不是全面戰爭,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之類行動造成的供貨中斷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全球動盪。
即使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美設廠,蘋果公司將會因此而擁有「美國製造」的晶片,卻將面臨沒有設備可以讓晶片有用武之地的窘境。
報導最後指出:「與中國脫鈎並不便宜,但與台灣斷絕關係的代價更高。有任何人準備好為此付出代價嗎?」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