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新總統就職滿周年的支持度通常有一定政治意義,並可藉此預判一個原本受到滿心期待的新領袖,接下來究竟有多順風還是多逆風。20日,拜登自美國動盪不安的2020勝出已滿周年,但他顯然是屬於後者。
過去一周,無論民調機構還是媒體(路透社、FiveThirtyEight、CBS)的統計,拜登就任一周年的支持度皆從當初53%(得票率)下滑至40%(支持率)左右。雖然奧巴馬也曾從68%(得票率)下滑至隔年的48%(支持率),但拜登的危機就在他當下距離半數民意支持太遠,儘管仍比川普就任周年的39%支持度略好,卻也反映了拜登實際施政成績單和選民當初的想像有高度落差。聲譽下滑很容易為國家元首的治理帶來惡性循環,且愈急著扳回顏面愈常適得其反。「拜登民調落至四成出頭」,自然成為許多美國政論分析的焦點。
一年前,歷經川普執政下大流行病的破壞,美國民眾確實渴望把所有焦慮和不安透過一場選舉掃之殆盡。去年此時,美國曾經一度到處都是好消息,包括失業率下降、工資上漲,消費者信心回升,接連創造了零售業的增長,疫苗接種如火如荼,病毒威脅看似漸漸退散,到去年7月獨立紀念日,國家仿若重生,一片欣欣向榮,那時拜登的支持度仍穩定維持在五成以上。
直到去年8月,美國倉皇自阿富汗撤軍,拜登支持度開始出現大幅滑落。原本以為後續補救和說明已然「止血」,但沒想到變種病毒反撲,直接打破美國走出疫情的假象,並且還進一步暴露拜登政府在COVID-19危機處理上,原來並不比前任高明到哪去。撤軍風波攪和一池春水,緊接秋冬而至,就是疫情又再燒了起來,全國確診病例居高不下,去年聖誕節前後,還回到疫情初期最慘痛的水準,死亡數也持續累積到超過80萬人。於此同時,去年12月美國通貨膨脹率更創下近40年來新高(7%),這對疫情下的庶民生活,可謂雙重打擊。
偏偏,無論是要減緩通膨衝擊,還是要降低新型病毒omicron對各行各業造成的壓力,都非一蹴可幾。去年底,民主黨接連提出相應而來的社會支出計畫和基礎設施方案,對拜登的支持度都未有明顯加分,omicron短時間造成的新一波混亂局面,卻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甚至直到「COVID-19再次消退」和民眾經濟信心反彈,拜登此間劣勢才可能有所改變。
民調下滑副作用之一,就是原被視為拜登任內核心價值議題,且同時兼具民主黨選票實際利益的《投票自由法案》改革(Freedom to Vote Act) 注更多(另外還有《路易士投票權進步法案》(John Lewis Voting Rights Advancement Act),也都一併因拜登聲望下跌更顯困難重重。結果就是政策效果未至,政黨價值也無法讓選民埋單,因而才有政治評論者以1968年民主黨韓福瑞(民主黨/敗)對上尼克森(共和黨/勝:尼克森繞過政策論述,主談政黨價值)的案例對照拜登窘境。
而終歸必須一提的是,當初高齡78歲、起初少有人寄予厚望的拜登之所以能上台,除了大選年間病毒肆虐削弱現任優勢,更重要的則在種種社會變動下,「反川普」群眾被刺激集結,彼此極度渴望推翻一個不稱職、頻頻製造分裂,甚而被自由派媒體形容為糟糕至極的總統,拜登才得以破紀錄票數贏得勝選。但他上任後,很快就有人預言拜登瓶頸,也就是「一旦支持者共同抵抗的對象下台後,抵抗政治必然出現局限性,『反川紅利』沒了要怎麼辦?」。之後果不其然,包括拜登在內等民主黨人,很快就無法再靠「和川普對比」去贏得支持,當初選舉期間扛著「反川普」旗幟的民主黨候選人,無論老將還是新星,自川普下台後,多有失去個人聲量施力點的問題。
去年11月,當維吉尼亞州州長選舉由共和黨人拿下,新澤西州則由民主黨人險勝時,《紐時》資深政治記者Lisa Lerer便已撰文提到:這現象等於是對民主黨2022期中選舉敲響警鐘,因為「反川普」的浪潮曾為民主黨人贏得權力,如今選民恐怕已厭倦了抗議,甚至變得冷漠,更進一步,原本「反川普」的動力,則再被一種對國家現狀不滿的情緒所取代,那麼,美國的問題,當然就是拜登的問題,而拜登的問題,就在他讓支持者有希望破滅的感覺。
Lisa Lerer並引述一名受訪者的談話作為拜登(民主黨)危機的總結,即「以川普為中心的負面恐嚇競選策略,重要性已經下降,」同時,對一個希望贏得選民支持的政黨來說,「總不能永遠用嚇唬的方式讓人們去投票,而是必須提出一些真正會讓人把票投給你的理由」。
雖然川普仍對2024蠢蠢欲動,但在那天之前,「罵川普」應該也會適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拜登是好是壞,和川普只會愈來愈沒關係。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