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10次未辦下店招,上海別為難包子鋪了

狐狸罐頭
2024-05-22
image
網絡圖片

上海此前既然賦予了商家自由設置的空間,鼓勵創新與個性化的表達,就應簡化審批流程,尊重商家的實際需求。

就算有必要調整,也應加強前期溝通與現場勘查,儘量不妨礙商家的正常經營。少一些有關部門的指手畫腳,給商家鬆綁,城市街道才有可能成為多元文化與商業繁榮的生動展現,而非千篇一律的單調風景線。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上海徐匯區廣元路上一家包子鋪老闆趙先生,撥打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稱店鋪已營業1個多月了仍然是無店招的狀態。此前,他向相關部門申請了近10次,反覆嘗試遞交店招設計方案均未能通過審批。

店主十分不解,「我們正常做生意,為什麼不讓掛招牌呢?」普通人看了也是一頭霧水,上海不是早就不要求統一店招了嗎?怎麼如今一個小小的包子鋪卻申請不下來一張招牌呢?

從店長薛冬冬的申請記錄來看,從今年3月7日起,他已經先後11次提交審批申請,僅店招效果圖就製作了7個版本。他回憶,每次提交申請後,總是被以各種理由打回,「一會說字體高35厘米太大了需要縮小,一會說字體顏色太亮了,一會又說不允許用反光材質,一會又說字體外發光不允許,只能反覆調整後重新提交。」折騰了一個多月,終於在4月13日字體審核通過了,可萬萬沒想到,4月29日他又接到電話,說按照規範文件,店鋪的門頭不能凸起,需要將凸出部分拆掉。

從這家包子鋪申請店招的經歷來看,當地對於店招的審批流程十分繁瑣,而且要求極為苛刻。從字體大小、顏色、材質、發光效果到門頭凸起,每一處細節都需反覆調整,這些問題沒有一次告知商家,工作效率低不說,反覆修改無疑也給商家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薛冬冬4月13日提交的店招版本
薛冬冬4月13日提交的店招版本 來源:「上海民聲直通車」微信公眾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審批的反覆並非只涉及一個部門。除了街道層面的審核外,還需提交給「社區規劃師」進行審批。據街道工作人員解釋,趙先生的包子鋪由於地處風貌保護區,店招在外觀上要求較高,這次拆門頭就是社區規劃師要求的,社區規劃師是外聘的,街道是攢齊了一批材料一起交過去審核,這也導致時效上有些拖延。

社區規劃師這個職位乍一聽,以為是指導商家如何設置店招,給出合理的建議,可現實看起來,他們更像是紙上談兵,成了商家申請店招的阻礙。

就說最後的「門頭凸起」問題,趙先生這家包子鋪的門頭並非常見的中空鋼結構,而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街道工作人員帶着裝修工人來現場敲擊後,確認屋檐與屋頂梁體連接,拆除是有困難的。而且,趙先生在裝修時已將店裡的蒸汽排放出口藏在了凸起的門頭裡,一旦門頭凸起部分拆除,意味着部分裝修要重新調整。

規劃師一句拆門頭說得輕巧,可對店主來說,開店一個月就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本來就難以接受,何況實際施工的難度很高。這種脫離實際的做法,不僅給商家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讓人對規劃師的作用產生了質疑。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具體情況,規劃師應當深入現場,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專業建議,而不是僅憑圖紙判斷,給實際操作出難題。

本以為,上海商戶不用再為店招而煩惱,因為早在2022年9月,《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在確保店招符合規範的前提下,賦予空間讓設置者展示個性、追求創意。當時,不少人大讚這一人性化的方案。

表明上看,商家在店招設計上擁有話語權,可如今看來,執行層面仍遭遇「落地難」,這背後與另一政策有關。據報道,上海從去年5月1日起實施了《上海市戶外招牌設置技術規範》,對於店招的大小、設立方式均有明確的規定。

這一《規範》在實操層面給了商家很多限制,不少街區為了追求統一風格和所謂的「美化」「安全」,對店招進行了嚴格的審批程序,甚至由屬地政府統一設計安裝,這不僅剝奪了商家的自主經營權,也與2022年的規定相矛盾。很多商家對媒體大吐苦水,嚴格的審批讓他們無所適從。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在街區實施美化工程統一設置店招時,有的店鋪舊招牌被拆走,新的遲遲安裝不到位,也沒人能告知還要等多久。還有的店鋪前腳剛花錢裝修好店招,後腳就被工作人員上門拆除。報道里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是,按《規範》要求,「設置在離地高度2.5米以下的附屬式招牌,凸出牆面不宜大於0.2米」,可一家房產中介的實際情況,使其無法按照這一規範施工,無奈扯了一塊噴繪布作為店招,晚上黑漆漆的門頭,不少顧客都以為店倒閉了。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非但沒有美化街區,反而削弱了城市的煙火氣和商業多樣性,直接影響商家的經營。

對於包子鋪老闆來說,一個小小的店招關乎着生意的好壞。現在一天只能賣出100來個包子,400元的營業額。而僅房租攤下來一天就要近700元了。包子生意需要趕早,沒有店招,沒人知道裡面是賣什麼的。一個小小的店招是吸引顧客、展示品牌的關鍵。頻繁的修改與漫長的等待,無疑加重了商家的經營負擔,每一分經營成本的增加都可能成為壓垮小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海此前既然賦予了商家自由設置的空間,鼓勵創新與個性化的表達,就應簡化審批流程,尊重商家的實際需求。就算有必要調整,也應加強前期溝通與現場勘查,儘量不妨礙商家的正常經營。少一些有關部門的指手畫腳,給商家鬆綁,城市街道才有可能成為多元文化與商業繁榮的生動展現,而非千篇一律的單調風景線。畢竟,城市之美,在於它的包容與活力,而非一塊塊標準化的招牌。

營商環境的優化不僅僅體現在大政策的出台,更在於細微處的關懷與支持,希望城市管理部門能為這些商家提供更好的支持與服務,至少別再讓他們每天早上摸黑賣包子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四環青年

編輯推薦

救救工廠:工廠真的卷不動了

浦銘心  2024-11-04

你覺得不行了是什麼時候?

老乾體v  2024-11-04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