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星巴克,擠滿了失業的中年人

阿聯
2023-05-31
image
網絡圖片

上一輪被裁的人還沒被市場接收完,新一輪大規模裁員的消息早已甚囂塵上。眼尖的人發現,一批已經失業或即將失業的中年人,在沒有面試可去、又不想在家閒坐之時,選擇把星巴克給占領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在星巴克,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失業?在裡面坐的時間長了,這些失業者大多已經掌握了一套甄別同類的方法論——

這些人總在工作日的固定時段出現,進門找個不打眼的角落圓桌,一待就是幾個小時。他們還穿着廠里發的文化衫或襯衫,背着黑色背包,打開了mac book,但始終和電腦保持着貌合神離的互動。

「看課程、看工作、看基金、放空和微信聊天同時進行……那這個人,多半跟我一樣,也沒工作呢。」

曾經的星巴克,是高端商務的不二之選,是初代輕奢的辦公場景。那些落地玻璃內手持電腦的人,可以把整個星巴克當成了自己的臨時辦公室。在這裡悠哉喝一杯咖,是一個大城市奮鬥白領的標配。

在星巴克里辦公,就是成功的濃縮具象。努力奮鬥的全部意義,就是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坐在星巴克里的高級白領。

如今占據着星巴克的,或許還是那一批人。不同的是,他們以前聊創業項目,現在在聊失業補償和怎麼續社保;以前在這裡拼命上班,現在則是在假裝上班。

作為公認的職場模糊地帶,星巴克是失業的中年人掩飾尷尬的絕佳藉口。「如果遇到了熟人,大可以說我在見客戶或者加班。」聽聽隔壁桌的商務男女聊的最新業務,還能順便為下次面試增加點談資。

這也是失業者聯盟最理所應當的聚集地。一杯美式的錢,就能買斷一整天的獨處空間。帶插座的工位、全天候的冷氣,提供了辦公和放空都需要的舒適條件。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星巴克,你不必擔心偶遇突如其來的關懷。大家彼此之間都有不用開口說話的默契,某種程度上又能隔空相伴。「原來大家都這樣。」

星巴克永遠不會問一個人,你進來是幹什麼的——這意味着你幹什麼都可以,也可以什麼都不用干。對失業的人來說,這裡承載的不再是職場精英的驕傲,而是他們尋覓已久的一絲喘息。

和午夜的燒烤攤、酒後的拉麵館一樣,星巴克也成為失業的中年人假裝上班、隱秘又公開的去處。

01 星巴克里的失業者聯盟

在星巴克假裝上班,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起初,你會像從前在這裡加班時那樣,花30塊買下一個大杯美式,模擬曾經的職場生活。

後來,你失業久了,開始關注預算,就研究起了星巴克的團購,琢磨着怎麼樣便宜地買上一杯。

最後,你發現即便不消費,星巴克的大門也永遠向你敞開,「就啥也不點了,還會帶個保溫杯去續個熱水。」

第3個階段,35歲的長沙人風哥在失業的那3個月裡,就曾體驗過。

他其實沒有什幺喝咖啡的習慣,也捨不得買拿鐵的30多塊錢。於是每次去參加完面試,都會在便利店先買瓶冰紅茶,再在面試單位附近找家星巴克,一直到傍晚再回家。

「坐在星巴克里發呆玩手機,也比回家好。回家要麼誰都沒在,空落落的;要麼父母會用『那種眼神』望着你。」

失業之後,生活圈似乎自動就與還有工作的人劃上了一條界限。那段時間裡,風哥的社交生活,也多半是和其他失業的朋友一起,帶着自備的飲料,在星巴克里聊聊最近找工作的動態。

「都是不怎幺喝咖啡的人,結果失業之後去星巴克去得比上班的時候還勤。」

深圳的財務分析師小哇,3個月前被公司優化後,幾乎工作日都在星巴克待着。

她用星巴克作為自己繼續規律生活的坐標:每日中午出門,到星巴克點一杯抹茶星冰樂,就着一台ipad,一直坐到下午5點再回家做飯。

「有人問,怎麼失業了還有錢去星巴克啊?」但其實,對沒了固定收入的前白領說,星巴克才是「量價比」最高的地方。

在星巴克,豆子是現磨的,杯量也足夠撐上一個半天,口味不算出色但勝在穩定不會出錯。「畢竟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裡,你已經很難找到一個30多塊錢,就能心安理得坐一天的地方了。」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方便隱形,「容易融化在人群里」。在星巴克,幾乎沒有陌生人互相攀談,狹小的桌椅就是天然的社交隔板。半自助式的營業形式,讓你只要離開了吧檯,服務員就再也不會管你。

而你也能一眼看出,那些對着電腦心猿意馬的人大概率跟你是同類,也就和這群「同事」互不拆穿,心領神會。

小哇的ipad里,裝的是在淘寶上買的財務課程。雖說是待業充電,但煩躁持續裹挾着自己,實際上常常幾天過去還在同一章。「下午3點前會看一看基金,連續3個月都是綠的。」

失業的情況,她沒敢同步家人和朋友,人生低谷最怕別人噓寒問暖。索性獨自來星巴克,以避免負面情緒的突然襲擊。

她同時也在積極找工作,600多份簡歷都是在星巴克的桌面上投出去的。一開始是財務方向,不敢要求以前的薪資,過萬就可以;後面越投越不報希望,新手乾的崗位也投。

但面試了十幾家之後,她至今還沒上崗。「很多小公司單休、不交公積金,大公司又沒有招聘名額,各方面相對合適一些的,又有很多嫌我未婚未育。」

在沒失業前,小哇原本計劃着今年在深圳買房,都快湊夠首付了。但失業後,她徹底放棄了買房生娃的計劃。

在星巴克待着的時候,類似的焦慮並沒有少一些。「你會羨慕那些來星巴克真的有事業和工作可談的人。而我在最好、最年輕的時候就這麼低迷,不知道以後怎麼辦。」

 02 在星巴克躺平可以,失業不行

對一部分中年失業者來說,失業了還要去星巴克,純粹是一種習慣的延續,和放不下昨日的體面。

今年3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6年的上海廣告人James,在即將續上終身合同的當口,被公司告知續不起了,只能把他裁掉。

在精品咖啡遍地的上海,James卻在失業之後,比以前更愛喝星巴克了。他決不去一些如今更受年輕人喜歡的品牌,即便它們的咖啡價格更便宜。「那些咖啡都是以前陪同事喝才會買一杯,一喝那個口味,就讓我想起當社畜的日子。」

今年36歲的James依舊覺得,星巴克是快消咖啡里是最親切、最老牌的「腔調」。「只有來星巴克喝個咖啡,才覺得自己還像個白領,我和那些談業務談生意的人,還是一類人。」

James承認,失業對自己的打擊來得還沒有那麼快,不確定感才是焦慮的來源。所以他寧願選擇去熟悉的星巴克,也不願因此降低標準再去適應新的場所。

失業之後的中年人,最害怕的,就是確定感的消失。對常去的咖啡館更是如此。即便出了新的品牌,他們也不會貿然去嘗試一家新開的。

哪怕別家有更舒適的沙發,更親切的服務,更精緻的口感,他們還是從玻璃窗戶外匆匆路過,夾緊了電腦,低頭毅然走進了星巴克。「你只會害怕自己的精神會就此渙散。」

在大城市,放鬆是一種原罪。而星巴克獨有的侷促感,就是奮鬥的綁腿。

「沒工作了還想着去星巴克,說明你對人生還有規劃。」從大廠畢業、已經失業一年多的許許,如此評價在星巴克的失業生活。

對大廠人來說,公司樓下的星巴克,猶如大廠的共享分部。新項目的頭腦風暴,甚至獵頭挖人,都發生在星巴克。再怎麼被失業者占領,星巴克的一部分,永遠保持着熱火朝天。

「越需要差旅越不批,越不批越沒訂單,越沒訂單越不批差旅,」一個掛着工牌的中年男性,吸着杯子裡的冰塊向同事抱怨。”最後我跟老闆攤牌,那我明白你意思了。」一直說到最後,也不知道他是否從這份工作中解脫了。

阿里巴巴附近的星巴克,獨自發呆的人,與遠處火熱的商務會談

在許許看來,大部分的大廠人都是一路優秀着過來的,人生一直十分緊湊。哪怕失業,也不允許自己脫軌,那是一種精確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星巴克可以把被裁員,轉化為某種主動的gap year。」

這或許也解釋了,在星巴克,你連一個埋頭午睡的人都很難遇到。「空氣中瀰漫着一種我仍在學習的安全感,失業才不至於那麼難熬。」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Ending:

當年輕人離開了職場,第一反應總是遠走高飛,「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而人到中年最不喜歡的,正是驚喜與未知。於是,中年失業者們哪兒也不去,選擇主動走進歸屬之地,只求找回那個熟悉的空間與氣氛。

這種確定感,曾經是他們的岸。現在仍是跳出失業潮、重新登陸的下意識入口。

熟悉,意味着可以存放最後的體面。內心期待着明天最好太陽照常升起,而不是收到又一批裁員的新聞推送。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實驗室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