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兩會: 中國將迎來「最懂老闆」的領導班子?

自由亞洲電台
2023-03-04
image
二十大新中共中央常委集體亮相(圖:Getty Images)

中國”兩會”將在今年3月4日、5日開幕。今年”兩會”將迎來中共黨內重要的人事換屆,習近平的人馬將正式接位掌權。外界關注,這批”最忠誠於領導”的接班人們上位後會把疫情後的中國帶往什麼方向?而此次兩會的關注重點還有哪些呢?

中國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即俗稱的「兩會」,將於3月4日、5日在北京開幕。

此次兩會的最大特點,就是進行五年一次的重大人事變動。這也是中國告別嚴厲的新冠「清零政策」、人口正式出現負增長後的首次「兩會」。雖然「兩會」已被普遍視為中共的橡皮圖章大會,但想讀懂中國政治、經濟走向的人們仍能在其中尋找到某些信號。

人事 ──中國迎來「最懂老闆"的領導班子

「兩會」上的選舉投票通常是走過場,但有一系列的重磅人事任命將就此底定,包括國家主席、副主席人選,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及各部委要員,政協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

外界預估,習近平將幾乎毫無懸念正式連任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主導「上海封城」有功、被視為習近平心腹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二人李強,將取代李克強接任總理。李強還將在「兩會」結束後亮相總理記者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四名副總理的人選中,備受關注的是主管經濟的位置。目前已有消息傳出,最有可能的人選是由與習近平關係密切的何立峰接棒劉鶴。

「我認為最值得關注的事情之一是——誰在經濟官僚機構中獲得最高職位。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的經濟表現一直依賴於非常聰明、睿智的經濟官僚,他們為實施各種務實的經濟政策提供了政治空間。有人擔心這個時代即將結束,因為習近平想要領導國家的總體方向和軌跡,是他強調政治忠誠而不是專業知識。」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商務和經濟學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3月1日在一場討論「兩會」的記者會上分析。

「比如掌管金融官僚機構的人——央行、銀保監會、中國證券市場——這些人都將退休或調任其他職位。而他們的靠山,從周小川到其他人都退休了,他們的接班人還沒有被點名。」甘思德還直言,從目前的名單和風向看來,中共的新領導班子可能不一定最懂經濟,但「一定懂老闆是誰」。

機構改革──「完善」習近平的黨國夢

最新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2月28日剛落幕的中共20屆二中全會上敲定。雖未公布相關細節,但中共官媒報導透露出將「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的訊號。

事實上,自上世紀八零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多次進行黨和國家機構的改革或重組。但2018年習近平領軍的機構改革曾讓外界訝異,透過設立領導小組、委員會等方式,大幅擴大了黨的權力。

「2018年,我們曾看到一場異常巨大又全面的改革,建立全新的官僚機構和部委。我們看到,權力被從國務院向共產黨中央轉移,黨組織接管國務院的部委和官僚機構,或是黨領導小組的位階提升為委員會……,這給了他們實際和法律上的權力擴張。」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預估,中共今年的改革方案將繼續把權力集中向黨,「從目前中國官方的評論會發現,這次(改革重組)會集中在國家安全機構上。」

香港媒體《明報》此前披露,中國的公安部與國安部將會脫離國務院系統,改隸屬於新成立、直屬中共中央的「中央內務委員會」(暫名)。報導說,這個超級委員還會整合反恐、反間諜等功能。美國彭博社、路透社等海外媒體也披露,中共中央將恢復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CFWC),這個機構曾在1998年至2003年間領導金融系統的核心決策,該委員會也將直接受黨中央領導。

「2018年改國家機構時,我在一個內部的分析報告中講:毛澤東都沒有辦的事情,他(習近平)辦了, 他在國家體制上要構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黨國體制。」 一位熟知中共黨內運作、出於安全考量不願具名的學者告訴本台,「如果2018年習近平建構一個黨國體制的輪廓,2023年他就是着力去健全黨國體制,把所有權力歸併在黨及他自己的手中。」

上述學者分析,上述舉動的驅動力及動機除了來自習近平本人的不安全感、對中國現實經濟社會狀況的危機感外,也可能與為解決台灣問題有關:「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是,習可能有未來打台灣的準備。要打台灣, 就要實行一個高度集中權力的控制方式,也就想把兩把刀(國安、公安)歸到自己手中。」

白明(Jude Blanchette)也提到,過去總是能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台灣問題的章節,比如2005年提出的《反分裂國家法》:「幾個月來一直有傳言,我們可能會在(此次兩會)看到類似的東西,是否是對2005《反分裂國家法》的修訂,明確要求中國使用『非和平手段』統一的條款,或是圍繞實現統一的一些制度創新……,這都是安全方面值得關注的信號,它也關乎中美關係。」

經濟──告別「動態清零」、人口負增長之後

今年「兩會」的其中一個亮點,是李克強將最後一次代表國務院向人大提出「政府工作報告」,為十年國務院總理任期畫下句號。

「兩會」前夕,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月28 日公布,中國 2022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GDP) 達到 3%增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 1206 萬人。

長年研究中國經濟的甘思德(Scott Kennedy)對這些數字表示質疑,「(剛公布的)GDP數字——如果你相信的話——要達到 3% 的 GDP 增長,其中一半來自投資,而幾乎所有的投資增長都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去年跨國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 4.5%,中國人口減少了 85 萬。」中國在2022年面臨逾60年來首次的人口負增長,告別人口紅利時代。

「中國經濟看起來,短期和長期都存在問題。」甘思德說,「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僅來自外國人,而且主要來自中國消費者和私營企業,他們也正在對投資與消費有所保留。」

一份瑞士銀行近日發布的分析報告預計,中國對今年GDP的設定可能在「5%以上」,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市場正在緊密關注「兩會」是否會有刺激消費政策或收入補貼政策出台。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