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代指責上海防疫路線錯誤 黨媒記者委婉批封城

劉悅
2022-04-05
image
封控示意圖。(圖片來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上海疫情失控,中國一位紅三代在個人微博發檄文聲討上海當局,直言在中國沒有人受得了封城,因此才有動態清零政策。但是上海卻以所謂的精準防控來控制疫情,最終導致疫情蔓延,這是防疫體系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另外,一位資深黨媒記者談到上海防疫時卻直指,上海的「全域靜態管理」是在「封城」下實施的「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的狀態,是防疫過程出現混亂的癥結點。有分析稱,這位記者是在委婉地批評防疫「獨裁」,只不過在牆內,不敢直說而已。

紅三代指責上海此前的防疫體系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

近日,中國紅三代任意在個人微博「兔主席」上發表檄文,聲討上海當局。在文中他列出了14條上海防疫問題,並強調防疫就是政治問題,而且關係到人民生命安全,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政治問題了。

文章中稱,中國所有省份城市都是相通的,全國一盤棋,14億人統一部署,開弓就沒有回頭箭。因此,上海的防疫不僅關乎上海市本身,而是全國的上海。即使是中國最發達的一線城市也不能搶跑,必須配合全國節奏。

文章指出,上海在早前推出的精準防控在Omicron前破防,再加上多項軟硬體條件不具備,導致社區疫情大爆發。這只能證明在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之前,不能貿然放開清零防控措施。

文章還稱,包括中國在內,每次都封城沒有人受得了,這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選擇與病毒共存的原因,但中國追求動態清零,目的是避免大規模封城,降低經濟代價。這套政策不能允許社區大爆發,如同滅火,一開始就要撲滅火種,而不是等到火勢蔓延再撲,那樣代價就大了。上海防疫體系首先就失誤了,或說大意了,才破防。破防之後,基層醫護及相關單位疲於應付,加上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民眾痛苦,而「這一切本不該發生,本可以避免。」現在上海靠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完成防疫目標,教訓深刻。

資深黨媒記者陳季冰談上海防疫 分析:委婉批評防疫「獨裁」

此前上海是中國抗疫模範城市,但自從今年3月爆發新疫情以後,上海改變了防疫措施,嚴格的防疫措施嚴重地影響了民眾的日常生活,甚至於出現民眾因延誤就醫不幸死亡的事件。現今,上海民眾對於上海當局的防疫政策十分不滿。

上海記者、新聞評論家,曾任職於上海經濟報,後擔任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上海商報副總編的陳季冰,在其微信公眾號「獨角鯨工作坊」撰文,直指上海的「全域靜態管理」是在「封城」下實施「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的狀態,是防疫過程出現混亂的癥結點。

陳季冰在文中稱,上海東方醫院一名氣喘病人因拿不出2次核酸檢測報告,而被拒絕就醫,事實上是醫院的保安「恪盡職守」,因為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計劃執行者唯一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是實施上級下達的指令。

陳季冰在文中舉例,指在上海當今的政策下,一名年長的洗腎病患千辛萬苦拿到2次核酸檢測報告,但他因年老體弱無法獨立前往醫院;他的子女若居住的社區處在「7+7」封控狀態下,陪同這名病患就醫就需獲得有關部門的「閉環轉運單」和「閉環轉運車」,報送至區一級的疾控中心,過程繁瑣複雜,醫院、居委會、街道、區疾控中心還需要核實。

陳季冰指出,這就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也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他說:「越大的經濟體,分工合作越複雜的社群,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就越不可行。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一直堅信上海不可能「封城」的重要理由之一,因為城市越大,計劃就越不可控,執行難度也越大」。

陳季冰在文中稱,他的文章要討論的並非「封城」抗疫政策的優劣利弊,而是想要引起讀者感受與觀察,「真實的計劃經濟究竟意味著什麼」。他說,這幾天他感到一絲欣慰,甚至欣喜的是,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為了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困難而展開的底層自救,例如搶菜、幫助就醫及做志願者。

在文章的最後,陳季冰說:「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對『市場』失去希望和信心。當然,它能發育成什麼樣,取決於『計劃』的力量失敗到什麼程度」。

有分析指,陳季冰說話很委婉,他口中的防疫「計劃經濟」翻譯過來就是防疫「獨裁體制」的意思,只是他在國內不敢這麼說而已。

猜你喜歡

編輯推薦

這個社會可能已經癱瘓了

西坡  2024-11-18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