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式極端政治信仰——教育事業與「文化大革命」
從大學到教育事業,到新聞與社會,究竟是培養「認識」、「學習」、「探索」,還是「填鴨式灌輸」?這問題似乎「歷久常新」。由於最近錯誤轉發了一條訊息到不同的網群,被同門校友質問,涉及到「立場」,直白一點就是「政治立場」。再清楚一些,就是因為彼此「政治信仰」不同,有的政治信仰已經走向「極端」,上升到「宗教式真理」,容不下不同的聲音。
難怪新南威爾斯大學呼籲學生及學者,舉報在課堂上遇到對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的騷擾,舉報親外國社團作出的恐嚇,舉報外國政府的干預。雪梨大學收到的舉報激增,針對言論自由或學術自由的破壞,從2021年的5宗,上升到2022年的25宗。
即使Ermington公立小學內一張卡片的「False or Truth」是非問答小遊戲,也被投訴,上升到是否「政治正確」的高度。「真理」似乎就是「真理」,不容選擇「是」或「非」?即使閣下反對卡片上寫的說話,連選擇「False」(錯誤)也不應獲得選擇機會?應該義正詞嚴地進行批判?
高舉棍子政治批鬥
這就是為什麼想起1980年公映的兩套電影《巴山夜雨》及《楓》,當年因為看到香港《七十年代》月刊文章推薦《楓》這影片,適逢廣州一家電影院播放《楓》,特地購票入場觀看。但是,場內一些觀眾覺得內容乏味,豪不吸引,中途離場。
《巴山夜雨》似乎比《楓》較受歡迎,未知是否因為故事描寫很多人出手幫忙被政治迫害的詩人?因此大眾比較受落。問題是,現實社會中,到底是否真的有那麼多人敢於出手相助,去幫助受到政治迫害的人?還是,更多人選擇高舉政治棍子,義正詞嚴地批鬥不同聲音?
《楓》描寫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青年學生盧丹楓、李紅鋼熱血沸騰地參加了「紅衛兵」。他們倆本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卻被這變幻莫測、來勢迅猛的政治鬥爭,變成你死我活的敵人,分裂成為屬於勢不兩立的「紅旗派」和「井崗山派」。兩派都認為自己一方是「左派」(意指正確),是「革命造反派」,是「為維護毛主席革命路線而戰鬥」的。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紅旗派」和「井岡山派」在學校進行「武鬥」,拿起武器互相開槍廝殺。在一場武鬥廝殺尾聲,男主角李紅鋼身負重傷,但仍率眾猛衝,攻占了「井崗山派」的高樓上據點,並在頂層上堆積的屍體中找到了昏迷的女主角盧丹楓。女主角睜開眼睛看到男主角,說:「要是我能親眼看到文化大革命的最後勝利,那該多好呀!」她毋忘規勸男主角:「趕快回到毛主席革命路線上來吧!」
男主角又何嘗不認為自己在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他對女主角說:「不!丹楓,你投降吧!」絕望了的盧丹楓高舉「井崗山派」的戰旗,跳下主樓……盧丹楓死後兩年,「井崗山派」掌了權。李紅鋼作為逼死盧丹楓的「反革命」兇手,被處以槍決。
《楓》這個故事,現在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可能有人甚至認為「無稽」、「不可能」。但只要看看當今現實社會,身邊是否仍然有很多人高舉「愛國」的旗幟,大肆斥責別人「不愛國」呢?!這,只不過因為不同的人,對「愛國」出現不同的理解而已。有的人愛國,是愛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有的人「愛國」,是只許別人說「國家好」!
馬克思反政府檢查
就因為對「愛國」的不同理解,即使愛護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為人民百姓說話,只要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說話,即使是事實,也會被視為在「抹黑」,變成「不愛國」!如果說的,跟事實有出入,就更容易入罪,罪該萬死!被認為是「惡意」!
《楓》故事中,兩人的老師就質問:「為什麼課堂變戰場?為什麼親人變仇人?告訴我,告訴我,這是為什麼?」這老師看到發生什麼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很感恩大學時遇到的兩位啟蒙老師,就是當時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嚴仲奎、文學院副院長柯木火,讓我認識到真正的馬克思新聞觀。馬克思曾親自辦報,堅決反對報刊受政府新聞檢查。
在下大學畢業前的研究主題就是《中國大陸新聞事業的異化》,當然這研究主題非常敏感,其後不得不修改畢業論文題目。但這研究課題,令我更加了解新聞事業必須反映人民大眾的聲音,監察權貴。
大學之道培養創新
一家大學是否成功,在於是否能夠培養獨立思考,敢於提出疑問者,方能創新,對社會的發展有所貢獻。如果大學只能夠進行「填鴨式灌輸」,那並不能夠說是真正的「教育」。回頭再看看筆者當年大學的新聞系,已經分成兩派,一派無所不談,正反各方訊息包羅萬有。另一派,當然什麼都要「政治正確」,否則「不談政治」。
這使我想起「文革」時期的政治狂熱,出現的政治口號:「誰反對毛主席,誰就是反革命!」「誰膽敢反對毛主席,就砸爛他的狗頭!」現在還不是流行「抓反革命」?只不過可能換了新名詞,卻仍然在抓誰說了不應該說的話?抓誰「不愛國」?
當有的政治信仰,走向極端,走向偏激,就變成了宗教。宗教是「真理」的化身,不容置疑。這些信徒,也勇於幫助閣下糾正思想、思維、信仰,信者得救!
(歡迎讀者意見回饋,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