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穿越波羅的海的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周一(26日)及周二(27日)先後發生泄漏,海面出現的氣泡最大直徑更超過數百公里。丹麥發現了3個泄漏點後,瑞典也發現一處。泄漏點位于丹麥和瑞典專屬經濟區。由於時機敏感及巧合,外界懷疑並非意外。
據德國之聲報導,本周一(9月26日),建成之後還從未投入使用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內的壓力突然急劇下降。丹麥官方和北溪2號運營商稍後解釋說,這是由於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附近的管道發生泄漏所造成的。
由於泄漏事故的發生,丹麥提高了監測其能源基礎設施的安全級別。泄漏有可能對航運安全構成威脅,丹麥宣布禁止在相關位置5海里內的航運。此後北溪1號輸氣管道也被報道出現壓力驟降。目前事故發生的原因尚在調查之中。
法廣報導稱,北溪2號管道與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平行建造,旨在能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到德國的能力增加一倍,但目前尚未投入運營。該管線幾乎完工,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德國政府在 2 月封印阻斷其經營許可證。 北溪2號的發言人里瑟克(Ulrich Lissek)解釋說,該管道仍然「在技術上做好了輸送準備」並「灌滿了天然氣」。
德國非政府環保組織「德國環境援助組織」(DUH)也表示,博恩霍爾姆島附近出現的天然氣泄漏至少短期內不會造成環境危害。即使發生水下爆炸,也只會產生局部影響。甲烷主要對氣候有害。
中央社報導稱,天然氣外泄事件曝光後,瑞典、丹麥總理和多名歐洲領導人直指漏氣事件是蓄意行動所引發。莫斯科否認是爆炸的幕後黑手,美國也反批莫斯科指控華府破壞管線的說法相當「荒謬」。
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今天表示,誰是涉嫌破壞北溪管線的幕後黑手,事實上「非常明顯」。
他在巴黎的一場再生能源會議指出,「目前還不知道是誰造成、誰是這次破壞的幕後黑手,各方仍在討論,但幕後兇手是誰…已經很明顯。」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將應俄國要求,開會討論此事。
近幾個月來,北溪1號和2號管線一直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核心議題,因為俄羅斯削減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被認為是對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引發的西方制裁進行報復。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