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伺候人上人。」
「年輕的時候很窮,努力了幾年終於不年輕了。」
「錢雖然沒賺到,但也沒白干,起碼是累着了。」
「我不再是當年的窮小子,我是今年的窮小子。」
「早出晚歸,財神來敲門我都不在家,我不窮誰窮。」
你可能也聽過這幾句「奧德彪語錄」,奧德彪這位用自行車拉香蕉的非洲小哥,在中國網絡上意外爆紅,隨即出現了許多借用他名義的「語錄」——當然,那幾乎可以肯定不是他本人說的,倒不如說那更像一場降神儀式:太多無名的打工人需要這樣一個神靈附體來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在這些自我揶揄的黑色幽默背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對一種對傳統工作倫理的反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激勵在現實面前已經失效,努力的結果沒有帶來什麼改善——吃苦就只是吃苦,毫無意義,人們也已不再期待「勤勞」能「致富」。
另幾句「毒雞湯」也隱含着對說教、雞湯的調侃:年輕時的開拓眼界、努力不會帶來什幺正向的結果,就算有結果也不是你原先想象的那樣,宏大的意義在此都被消解掉了。
「趁年輕要多出來走走,以後送外賣才認識路。」
「高中玩三年,那麼將苦30年。高中苦三年,那麼將苦33年。」
「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坐車的就少了。」
「努力不一定被看見,但休息一定會被看見。」
既然勤勞不能致富,那麼上班的規訓也就沒什麼說服力了,延遲滿足更沒有必要,至少當下這一刻你得到的是真實的:
「正義都可以遲到,為什麼上班就不能。」
「先苦不一定後甜,但先甜是真的甜。」
這樣的生活沒什麼樂趣可言,甚至也沒有意義,因為人們明知不會帶來什麼回報,更談不上樂在其中,卻停不下來,只是在日復一日地機械重複這樣的勞作:
「不是單車沒有剎車片,而是生活沒有暫停鍵。」
「我不能踩剎車,因為貧窮會追上我。」
「如果我不會被生活壓彎,那生活就會把我壓彎。」
「安慰別人一套一套,安慰自己總想繩子一套。」
「我並非無路可走,我還有死路一條。」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狀態?那甚至談不上是「生活」,也沒有對未來的期許,而只有當下咬牙熬過每一天才是真實可感的。實際上,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活着」,正是如此:活着不為什麼,活着只是活着。只不過傳統社會還有血脈延續的永生渴望,而到現在,人們連這一點也都放下了。
不要以為這只是年輕人的幾句自嘲和牢騷,在我看來,這正標示出社會心態的深刻變動。「勤勞致富」原本之所以有那麼強大的魔力,是因為它雖然談不上是契約,但至少是一份有說服力的承諾,然而現在,年輕一代發現,原有的倫理期待已經落空了。
在中國社會,一旦這種倫理期待(諸如「善有善報」)在現實中落空,都會引發嚴重的精神危機,因為當原有的信條失效之後,在新的信條確立之前,就會出現一個真空地帶,很難有什麼能說服人們照常行事了。這就是馬克·吐溫所說的,「讓你陷入困境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並非你所想象。」
如果你還以為這只是年輕人吃不起苦、只想躺平,那就錯了,這之所以構成精神危機,恰恰是因為這是新一代從自身處境出發的冷靜思考。當人們意識到吃苦除了讓自己痛苦之外,並未帶來什麼真正回報時,就會質疑那種「吃苦」哲學。這是一種基於反思的哲學轉向。
在現代化進程中,這當然不是第一回出現。19世紀初的法國,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所說的,人們也開始意識到僅僅勞作並無價值:「如今有什麼東西便宜?什麼都很貴。這世上只有辛苦便宜。世上的辛苦一錢不值!」
反思都是從這種痛苦的質疑開始的,畢竟當人們發現自己原先為之努力的事情並無意義時,是很難不痛苦的。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後果》中指出,這或許是一種新的開端:
悲觀主義不是一種行動方案,而且,以其極端的形式來說,它只會導向一種麻痹性的消沉。可是,如果它與犬儒主義相結合,它就提供了一種帶有實踐意義的觀念。
確實如此,當下的「奧德彪語錄」之所以流行,當然是因為它以戲謔的形式道出了打工人的感受,但其基調從根本上來說是犬儒的,乍看起來並未召喚什麼抗爭或行動,即便有也是消極意義上的,然而它仍然為深陷困境中的人們帶來了一種實踐可能:他們至少開始理解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王朔在《我的千歲寒》中的一段話完全可以一字不差地用在這裡:「我們每個人在生活里,無論過得好還是不好,但有一天,或高坐廟堂,或醉臥街頭,忽然懷疑自己,懷疑這眼前的一片繁華,這懷疑就是覺悟的種子。」
覺悟當然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新一代的打工人已經不那麼容易受騙了,因為如果你不相信「勤勞致富」的承諾,那麼就很難說服自己相信吃苦是必要的、合理的。既然忍受並不能帶來預想中的成功,那麼為什麼要忍受?
更進一步說,「努力」常常意味着要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自我改善,不斷進步,然而現在這一點也在迅速消逝,因為那個外部成功的功利目標並不取決於自我努力,有時運氣甚至還更重要,那麼只有能真正提供內在激勵的動力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去做。
這誠然是一場精神危機,但變化也都是由危機帶來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維舟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