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下降99%,國家發文穩外資

2025-02-22
image
網絡圖片

 

2月17日,北院發布《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

在此之前的2月14日,外管局也發布了2024年國際收支數據,外商投資淨流入比峰值時期的2021年減少了99%!

這個數據的峰值出現在2021年,淨流入為3440億美元;2024年為45億美元,其中有兩個季度是淨流出,首尾兩個季度是淨流入。

45億美元是什麼概念?降至33年以來,也就是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一個商務部的數據大體也能佐證:2024年度實際使用外資大約1149.3億美元,同比下降27.1%,是2023年降幅8%的3倍多,也是自1990年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數據跌破了2010年的水平……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雖然最高黨報早在2月10日就在頭版刊發打預防針,但如山的壓力還是撲面而來。

這篇文章提出了幾個論點,非常值得細心揣摩:

傳統商業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了,跟不上變化的外企當然只能輸給中國企業,從而敗退。

短期看,2024年劇降99%,是因為前幾年漲得太兇了,導致波動。

長期看,我國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占七成左右,服務業輕資產屬性明顯,導致外資企業數量增加而投資額下降。

騰籠換鳥,一些沒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撤出了,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外資進來了。跟第一條相似,外資企業必須拿出看家本領才能站穩腳跟。 

以上原因歸納起來,就像我們現在經濟增長數據比較低是正常的一樣,外資進來少,也是正常的,不用懷疑我們有什麼問題,就像犟嘴的關老爺:

話雖如此,但《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要求「有效提振外商投資信心」,可見外資信心是不足的嘛。

這是怎麼說的呢?究竟聽誰的? 

倒是一些國際媒體的話,跟行動方案能接得住:

戴口罩之後,對未來的擔憂加劇。

抓漢奸驚到了外商。 

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經濟減速,對經濟增長的預期消失。

這些話是不太中聽,不知能不能為大家所接受。 

我細讀了行動方案,其中有「適時進一步擴大電信、醫療領域開放試點」之語,可見前段時間說的上海要允許洋人上洋網,不是完全沒可能的《大學副校長建議開放外網,官媒報道,這是什麼風?》

印象最深的是另兩條: 

支持外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充分運用新聞發布、吹風會、接受採訪、專家解讀等方式,對外積極宣傳闡釋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政策新舉措新亮點。

可能有人會說,在外資信心不振時,竟然還引導人家去扶貧,這是慕容復在土堆上復國大燕吧。

這個我不能同意。隨着川皇成為僭主,美帝立國之基已毀,美帝衰敗就在眼前。 

畢竟,現在川皇的問題,不是開放程度不夠,而是法治保障不夠。朝令夕改,隨意發推批示,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資金逃跑是必然的。

能流到哪去?

當然是政策和法治環境最好的我國。

就像前幾年的新加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國際金融中心。 

有網友評論說,一張全是判斷題的卷子得0分,也只有川皇這樣的大才方有可能。

這樣一看,我們及時出台穩外資方案,其實不是遇到壓力,而是順勢而為!

現在的問題,就是怕他們有朝一日突然明白過來,開始抄作業,也搞《穩外資行動方案》。

否則的話,全是我的。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發現讀書人、紳士、企業家、地主出身居多;個別平民家庭出身的,則通過讀書、從軍等方式,升華出家族新命運、家風新基因。 

家史即國史,現代國家鼓勵學生先講家史、次學國史。通過家庭記憶傳承,孩子汲取父輩記憶和智慧、經驗、教訓的力量,節節攀升。

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生命和文明積累的二傳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而記憶的中斷,便是文明傳承的斷裂。 

講述關於我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延續文明和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貨殖新傳

猜你喜歡

折騰,折騰,就這麼使勁折騰?

敏敏郡主  2024-01-23

編輯推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