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新海诚执导的经典电影《你的名字》,许多观众都说自己是红著眼眶走出影院的,看似老梗的身体互换故事竟如此催人泪下;由他执导的另一部动画电影《言叶之庭》亦大获好评,几年以来都被奉为对纯情最美的诠释。而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与日本古代和歌的连结,其中《你的名字》剧情直接受到了平安时代女歌人小野小町的和歌启发,可见和歌影响力之深远。
那么什么是和歌呢?这种在日本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学体裁框架下诞生了哪些流芳千古的佳句?对现代日本的影视又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带你走近千年和歌之美。
什么是和歌
和歌源于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由中国古代的乐府诗发展而成。我们都知道汉诗讲究押韵、守格律、对仗工整,例如写七言绝句时就要严格遵照七绝的格律,若写成五言或者不讲究平仄,那就不属于七言绝句了。同理,和歌写作也要讲究格式,但与汉诗不同的是,和歌是5音和7音相交错的。
和歌分为长歌和短歌等多种形式。一首长歌有若干“联”,奇数联较常见,每联两句,分别是5音和7音。一首短歌有五句,每句音节数分别为5、7、5、7、7,共31音。其中前三句称为“上句”,后两句为“下句”。
古代和歌与现代影视
说到唐诗中的佳句,像李白、王维、杜甫、王勃、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诗句可谓妇孺皆知,譬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至今读来仍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和歌有哪些名人名句?这就不得不提到《万叶集》和《小仓百人一首》这两部歌集,其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同时亦不得不提及一位被日本人视为“世界三大美女”之一的女歌人——小野小町,她在日本的文学地位可以说相当于中国的李清照。
小野小町生于公元9世纪,是日本王朝女性文学之先驱。从她的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她外柔内刚的性格与炽热如火的内心,其作品题材以暗恋和咏梦为主,笔风哀婉,但忧伤里又不乏直率。
她最著名的一首和歌“忧思逢苦雨,人世叹徒然。 春色无暇赏,奈何花已残。”是被选入《小仓百人一首》的经典之作。电影《花牌情缘》引用了这首和歌,并带来了另一种启发:一个人的时光易逝,所以更应当把握当下,实现理想,不留遗憾,虽然人会离开,但带领同伴一起变强的精神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你的名字》的灵感来源则是小野小町另一首和歌:“念久终深睡,所思入梦频。早知原是梦,不做醒来人。”电影中男女主几乎每次睡觉都会灵魂互换,醒来后却什么都不记得了,感觉就像做了奇妙的梦。类似这种亦梦亦实、亦真亦幻的朦胧意境,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如此美妙的诗句记叙。
电影《言叶之庭》是怎样与古代和歌结合的呢?先来看看《言叶之庭》海报上的副标:在“爱”来临之前,是“孤悲”的物语。这句话一语双关,除了表面意思,也暗指文字演变史。日本早期没有“恋”这个字,那时的日本人将“恋”写作“孤悲”,可以看出在日本古人的概念里“爱”与“悲”之间是画等号的。而当我们再去细读和歌时,不难发现和歌里有许多都在表达思念。有思念的地方就有孤悲。
贯串《言叶之庭》的和歌出自《万叶集》,读来颇令人感动:“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天无雨,我亦留此地。”简单朴素却很美,将不为外界所动的爱描绘得刻骨铭心,魂牵梦绕。此外,《言叶之庭》的片尾曲《Rain》更是动人心魄,笔者初听此曲时刚听开头便觉得莫名感动,歌词也很有和歌的味道。
还有哪些现代影视作品含有古代和歌呢?或许有观众还记得,日剧《朝五晚九》中出现过一首,是山下智久饰演的男主思念石原聪美饰演的女主时所吟。笔者将其翻译为:“久待君来访,灯青万物凝。忽闻帘户动,扼腕恨秋风。”这是一千年前日本才女额田王的一首短歌,用白话解释,即:故事也许发生在某个漫漫长夜,一位女子在屋内焦急等待恋人,不知等了多久,忽然屋帘翻动,以为恋人归来,细看却只是秋风吹动,顿时失望不已。这首和歌很形象地描写了对心上人期待落空的那一瞬,间接衬托出思念之深、盼见之切。
额田王的这首短歌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似,两者均表现出人心在情至深处时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敏感。秋风无意惹尘埃,而是人盼得太切,引发了这场美丽又悲哀的误会;花鸟本该令人欢,可在诗人悲痛于国破家散之际,显得格外刺眼刺耳,反而进一步加重诗人的哀情。
其他和歌赏析
若想走近或深入了解和歌,必读《万叶集》,其次是《小仓百人一首》。《万叶集》是现存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收录了公元4世纪至8世纪4500多首长歌、短歌。《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镰仓时代歌人藤原定家私撰的和歌集,挑选直至《新古今和歌集》时期的100位歌人各一首作品汇编而成。
下面笔者为诸君挑选几首分享并简单赏析:
“山樱幽处见,彼此倍相亲。世上无知己,唯花解我心。” —— 前大僧正行尊
拟人手法,充满禅意。俗世熙熙攘攘,城府皆深,因此清高孤单的人看见山中樱花反而觉得更亲切。实际上花儿真会成为作者的知音吗?显然不会,他的一厢情愿只是寓情于景,反衬出山间人迹罕至,远离尘嚣;自己孤高脱俗,宁静致远。
“今朝春日里,本拟共芳尊。无奈樱花落,纷纷乱我心。” —— 纪友则
落樱本无过,只是人心乱。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心境,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风景。
“相逢江海上,难辨旧君容。夜半云中月,匆匆无影踪。” —— 紫式部
出自于有日版《红楼梦》之称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好不容易与故交重逢,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然而相聚的时间太短,此番别离后不知下次在何处相逢。以月亮匆匆隐入云中比喻世事之无常。很典型的藉景抒情、寓情于景。
“远去与相送,离情此地同。亲朋萍水客,逢坂关前逢。” —— 蝉丸
逢坂关是日本地名,也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所,平安时代中期(公元810年)后取代爱发关成为三关之一,可想而知历年有多少游子浪客在此经过、出发、告别。这首和歌与苏轼“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异曲同工。世间多少聚散离合,关、塔等建筑物都“看”得一清二楚,或许唯有无情的建筑才能不为离别而泣吧。同样的景物见证过不同人的悲欢,以客观视角取代主观,更衬出人对于沧桑变换的无奈。
中日诗歌相近之处
中国古籍《淮南子·缪称训》有句话:“春女思,秋士悲”,意思是一到春季,女孩子就容易感叹红颜易老;一到秋季,男子看到满目萧瑟便嗟怀才不遇,或恨英雄迟暮。日文与中文古诗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方面异曲同工,而且日本诗人观察事物也相当细腻,比如梦醒后回到现实时的失落,以密云遮月形容人与人之间相聚甚短且无常,总能在某一时节或时刻捕捉到真实的心理活动,所以才能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作品。
如果大胆去想,那些不同的景物、颜色与季节,都似有神明精细安排一般,恰为人而生、而舞、而变、而逝。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又怎不像早已写好的剧本,提供给心思缜密的诗人们,在人间上演一场场喜怒哀乐的戏?
结语
向历代歌人致敬,21世纪的创作依然需要你们。亦或许,再过几个世纪,也依然如此。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