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次全球招募五千名博士后 变相的“千人计划”?

自由亚洲电台
2022-08-01
image
中国在2018年举办的一场“千人计划”受聘仪式(网络图片)

刚刚走出全城封控阴影的上海最近又传出全球招募五千多名博士后,这是连续第二年这样做。但外界质疑这种做法无法让人才资源得到良性配置,甚至有变相成为千人计划的嫌疑。

最高年薪可达70万元人民币,还可能有自有公寓或住房补贴!这在当前就业形势极为紧张的中国人才市场上,无疑极具诱惑力。

据中国官媒光明网的消息,本次上海市招聘的博士后职位年薪中位数也在30万元。这次招募的博士后岗位总数为5157个,涉及123家企事业单位的259家博士后站点,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

人才使用与人才分配问题

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华盛顿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认为,吸引全球人才回国效力,对于提振地方经济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集中招募的行政手段未必有利于人才的使用,重要的还是依靠市场,“就是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告知,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位置或领军人物,然后通过竞争上岗,这样的话,可能更有利于人才的吸引,和后续让人才发挥其作用,人尽其用。”

李恒青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在美中两国的科技界工作,常年与他们保持沟通,让他熟悉美中人才交流的情况。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教授夏明则认为,上海大规模集中招聘博士后是一种人才虹吸现象,不利于人才的分布,“人才不仅会直接给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还应该有发散效应,能够带动各地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效应。”

他举例说,美国任何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大学,而中国在县级的地方上则几乎没有大学,这些地方很难培养自己的高质量人才,“尤其大都市对全国人才的掠夺性消费,对中国科技的长期发展其实是一个致命的误区。”

中国各地近年来,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都在争夺以博士、博士后为标志的高科技人才。据中国官媒《人民日报》2017年的报道,广东省2018—2022年就计划招募博士和博士后5万人,比此前的存量翻一倍,预计省级资金投入共63亿元。

另据《青岛日报》报道,青岛市今年5月提出人才计划,对博士后进入站点给予生活补贴每月7000元;出站来青留青工作的,给予25万元安家资助,到企业工作的,提升至最高40万元。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人才招募计划都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

C位真的是C位吗?

光明网在报道上海招募博士后的消息时,用了“C位以待”的标题,并且强调,这些招聘单位都是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平台。

夏明指出,集中以“博士后”的职位来招聘高科技人才,对人才的后续发展未必有利。他分析说,博士后一般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蓄水池,用人单位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让年轻的博士在博士后期间出一些成果,为他们进入正规的职业序列做准备。现在上海大量招聘博士后,这些人才从用人单位得到的回报和协助比正式的职位要少很多,“如果你是招聘一个助理教授,你会跟他建立一个长久的关系,你会培养他,并且对他进行投资;但如果只是一个博士后,就没有这种长期的配套的培养体系,而更多的只是你现在有知识,我用你。”夏明把对这种博士后制度的滥用称为对人才的掠夺性使用。

这次上海的招募还强调“全球”的特点;其中,面向美国、英国、德国的岗位位列前三。这引起了外界对中国是否在延续千人计划的担忧。

中国多年以来通过“千人计划”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被外界认为其中可能涉及非法技术转让,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了警惕。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抵制和压力,中国官方现在很少再提“千人计划”。

但李恒青认为,“千人计划”背后的思路还在,“中国这些年一直沿用的一种思路是所谓后发优势,表现出来就是像弯道超车这样的口号,这些思路已经根植于中国政府的这套体系和民营经济的很多地方。”他分析说,从上海这次的做法和各地类似的做法可以感觉出这种思路的影响力,“实际上它就是千人计划的改头换面后的新形式。我的观点就是,从长远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立国之本。”

李恒青补充说,这些人才被招聘回去后,也会发现国内的环境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习近平一直在说要为党育人、为国立才,这种人才标准并不鼓励独立思考,很难产生公平竞争的环境。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image